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0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4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秦汝绪1月前
如何规避预制菜危害 预制菜的核心价值是 “便捷”,并非 “健康主食”,合理食用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1. 优先选 “短保质期、少添加” 的产品 ◦ 查看配料表:选择 “添加剂种类少、原料排名靠前(如第一位是新鲜肉 / 蔬菜,而非‘肉糜’‘调理肉’)” 的产品; ◦ 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 “钠含量<300 毫克 / 100 克、脂肪含量<10 克 / 100 克” 的低负担产品,避免 “高钠、高油” 标注。 1. 控制食用频率:偶尔替代,不长期依赖 ◦ 建议每周食用预制菜不超过 2-3 次,避免每天以预制菜为主食; ◦ 食用时搭配新鲜食材(如煮一份绿叶蔬菜、切一个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平衡营养。 1. 规范储存和加热 ◦ 购买后及时冷藏 / 冷冻,避免常温放置超过 2 小时(夏季高温时不超过 1 小时); ◦ 加热时确保 “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微波加热需搅拌均匀,水煮 / 蒸制需确保完全热透,避免因加热不彻底引发肠胃问题。 1. 避开高风险品类 ◦ 尽量少选 “油炸类、酱卤类、腌制类” 预制菜(如预制炸鸡、酱鸭、梅菜扣肉),这类产品通常高油高盐; ◦ 婴幼儿、老人、孕妇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新鲜烹饪的食物,减少预制菜摄入。 预制菜的 “危害” 并非绝对,更多是 “不合理选择 + 长期过量食用” 导致的健康风险。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群,预制菜是便捷的饮食补充,但需牢记:新鲜、均衡的饮食才是健康的核心,应将预制菜作为 “偶尔的选择”,而非日常饮食的主流。#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健康饮食 #预制菜 #饮食安全 #抖出健康知识宝藏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1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现做的菜在营养上比预制菜强在哪?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就预制菜起争议。 贾国龙说:我们不是预制菜,只是中央厨房切配一下,门店还要炒。 罗永浩反驳:只要不是现做,就是预制菜。 其实,大众认知很清晰:端上来之前已经部分熟制的,就是预制菜。 而西贝承诺25分钟上齐一桌菜—— 炖牛肉、红烧肉这类慢工出细活的菜,25分钟根本做不出来。 答案不言而喻。 从营养学角度看,现做的菜,不只是锅气更足,更是营养更完整的选择。 第一,维生素保留更多。 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K等极易流失。 现做菜从采购到烹饪时间短,快炒即可锁住营养。 例如现炒西兰花,维C保留率可达70%-80%。 预制菜则要经历清洗、切配、漂烫、速冻、复热…… 仅95℃漂烫2分钟,绿叶菜维C损失就达30%-50%。 储存运输中,低温也无法阻止维生素持续降解。 结果是:同样的菜,营养差了一大截。 第二,矿物质更容易吸收。 钙、铁、锌、镁等对骨骼、血液、免疫至关重要。 现做菜采用蒸、煮、快炒,接触水时间短,矿物质不易流失。 比如清蒸鱼,能最大程度保留钙、磷、钾。 预制菜在漂烫、浸泡过程中,水溶性矿物质随水流失。 部分添加剂还可能与矿物质结合,形成难吸收的复合物。 长期食用,摄入量和利用率都会下降。 第三,蛋白质质量更高。 新鲜肉、鱼、豆类中的蛋白质结构完整,易消化吸收。 现炒牛肉控制火候,口感嫩,蛋白利用率高。 预制菜常经高温杀菌、反复冷冻解冻,导致蛋白质变性。 变性后不仅口感变柴,人体消化率也降低。 吃进去的“高蛋白”,未必真能被身体利用。 第四,膳食纤维更完整。 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调节血糖血脂。 现做菜用整菜烹饪,纤维结构完整。 清炒芹菜、凉拌菠菜,都能提供有效纤维。 预制菜为追求口感,常去皮、去筋、打碎处理,直接破坏纤维。 高温高压还会改变纤维结构,削弱其生理活性。 吃得“软烂”,却丢了健康价值。 第五,添加剂带来潜在风险。 预制菜普遍添加防腐剂、增味剂、着色剂、抗氧化剂。 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谷氨酸钠、BHA/BHT等。 短期合规使用风险可控,但长期高频摄入,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增加肝肾负担。 某些防腐剂可能干扰儿童肠道发育。#预制菜 #西贝 #罗永浩 #贾国龙 #中央厨房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