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海云8月前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它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传统,逐渐融入南拳功架。清代,习武者则以“寓武于舞”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进一步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晚清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现象尤为普遍。 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此后广东的醒狮团陆续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十周纪念”“救济工游艺会”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 2、南狮流派发展 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南狮就种类而言分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头狮、鹤山鸭嘴狮、清远英德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各地方的不同特点: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俗称“佛庄、笑狮”,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鹤山的鸭嘴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或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鸭嘴和青蛙嘴两种。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和雷州的鹦雄狮等,其狮头有大号、二号和三号之分,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 3、传统南狮的形态与套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舞狮的时候,狮子随着鼓乐声,左腾右挪,上窜下跳,前探后视,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不懂传统南狮的人认为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懂得南狮的内行人则知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都有着规定的套路与不一样的意义。 其中高桩南狮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许多体育学院都有这个训练课程。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么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 #醒狮闹新春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