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88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秋思》陆游 @ 译文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注释 欲:欲望。 驱:赶逐。 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休:此处作“忘了”解。 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元龙百尺楼:一典源于《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陈登曾任广陵太守,为人豪放不羁,客至,常自上大床卧,使客人睡下床。一日,刘备、许汜在刘表处品评人物,许汜对陈登有所贬词。刘备对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简析    《秋思》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借秋日之思道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英雄寂寞。首联通过正反对比写出其闲散江湖的落寞感;颔联由“闲”引发开去,抒写他度日如年,将天下大事付之一醉的牢骚和不平;颈联用砧杵、井梧的秋日景色烘托情绪,更显悲凉;尾联用陈登的典故收尾,并回应开头,指出诗人渴望收拾河山、报效祖国,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全诗风格悲壮苍凉,含蓄点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古诗词 #每天学习一点点 #诗词 #诗词名句赏析 #国学文化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诗词录:《十五夜望月》(唐·王建)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中唐诗人王建笔下的中秋月夜,感受那份深沉的秋思。王建这位出身寒微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为官。这首《十五夜望月》正是他客居他乡时,面对中秋明月,心中涌动的无尽思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如水洒满庭院,地面一片银白,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秋露悄然无声,却打湿了桂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也带着一丝寒凉。这“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更暗示了诗人独坐庭院的孤寂;鸦雀归巢,反衬出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而“冷露无声湿桂花”,则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寒凉,更暗含了时光流逝的伤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天下人都在仰望同一轮明月时,诗人却发出了这样的叩问。这个“落”字用得极妙,它让无形的秋思有了重量和方向,仿佛漫天月光都在为漂泊的思绪寻找归宿。 王建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擅长用质朴的语言表现深沉的情感。这首诗虽写个人秋思,却映照出战乱后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在月圆之夜对团圆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凝聚在了这轮明月之中。这种情感跨越千年,至今仍在每一个中秋之夜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们仰望明月,是否也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心中涌起那份淡淡的秋思呢?《十五夜望月》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诗,更是一份承载着深沉秋思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一同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传承这份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吧!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