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48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8: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9: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这首诗是苏轼自海南儋州遇赦北归途中所作。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新党权臣章惇、蔡京等再度掌权,苏轼被视为旧党领袖,遭到残酷迫害。在年近花甲之时,他从英州一路南贬至惠州,最终被放逐到“瘴疠之地”海南儋州——这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 这场贬谪长达七年,政敌意图将他置于死地。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苏轼才得以赦免。然而,正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在渡海北归的夜晚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每次读到这里,都感到一种震撼。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一种真正的超越。 “九死南荒”是事实——他确实在蛮荒之地数次濒临死亡;“吾不恨”是境界——他选择不把这段经历解读为需要怨恨的苦难;而“兹游奇绝冠平生”则是将这场灾难彻底转化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游历。 这让人想起尼采那句话:“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但苏轼的境界似乎更高——他不是变得“更强”,而是变得更“通透”。他没有把苦难神圣化,也没有被苦难定义,而是以一种近乎美学的眼光,将流放变成了探索,将受难变成了淬炼。 这种“不恨”,不是遗忘,而是理解;不是麻木,而是释然。当他站在大海中央回望,看到的不是迫害他的政敌,不是吞噬生命的瘴气,而是这片土地赠予他的“奇绝”风景。这种将生命中最深的伤痛转化为“冠平生”之游历的能力,或许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任何境遇中,人都保有解释自己生命意义的最终权利。 #读书分享 #苏轼#背诗词#豁达人生 #古诗词的魅力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