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爬山虎4月前
丁公古城遗址 丁公古城遗址,位于长山镇(原苑城镇)丁公村东,南与石羊村为邻。这里,北有小清河,西有孝妇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古代先民理想的栖息之地。远远望去,整个遗址微微隆起,大约高出周围地面1米有余。所有考古发现的玄机,全部隐藏在这高埠之下。其实,早在1981年春,丁公遗址就已被邹平图书馆文物组、苑城镇文化站调查发现,1984年被确定为“邹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石羊村民在村北取土打坯,挖出了大量灰土堆积和陶片,时任苑城文化站站长的言家信及时向惠民地区文管所作了汇报,初步的钻探勘察也随之启动。1985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3名师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小规模试掘,方知这是一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且以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存为主的古代遗址。同年,这里被确定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实习基地”。山东大学的考古报告称:从1985年至1996年,他们对丁公遗址先后做过七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左右,最厚处超过4米,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和汉代五个时期的堆积,尤以龙山文化最为丰富和重要,基本包括了目前所知的龙山文化全过程,绝对年代距今4000~4600年。“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丁公遗址的考古发现,分为遗址、遗物两大类。其中,发现各类遗址2000余处,主要有城垣、房址、水井、陶窑、墓葬等五种类型。#历史古迹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邢台古村落系列报道——东良舍的古民居 #我要上热门 邢台古村落系列报道(497)东良舍的古民居 邢台古村落东良舍古民居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多以冀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自己独特的古建筑风格。 东良舍历史悠久,该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宋时期,当时叫“东梁店”,明代称“东梁镇”或“良舍镇”,清代胡姓迁居于金玉河北岸形成胡良舍自然村,1966 年正式定名为东良舍。悠久的历史意味着古民居有着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筑风格迥异,从龙王庙等古建筑可以推测,古民居可能多采用传统的砖石木结构,屋顶有平檐式、起脊布瓦顶等形式,墙体用青石或青砖砌成,大门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可能有砖雕木刻,所刻内容多为吉祥文字与传统纹样。 布局特点,过去的村落布局往往有一定的规划,古民居可能以四合院式、二合院式为主,院落之间以墙相隔,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空间。街巷用石板铺路,曲折向前,巷窄深长,体现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秩序和生活氛围。 我们在街北的胡同里看到一处庄园,据说是胡姓留下的,曾经在顺德府南关做粮油生意,商业往来做到了山西太原和内蒙,家中有几辆大车和部分牲口,所以我们看到他的大门比较大,大概有4米宽,居住的门楼墀头也是相当讲究,蓝砖砖雕的“福禄祯祥”是精美的浮雕艺术,炉口边是竹节挺立,寓意“节节高升和竹报平安”,门墩石上石雕瓶插花,寓意“平安富贵”,吹花镂空木雕刻有二龙戏珠,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家的文化修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并排着两处庄园,建筑风格和装饰装修基本相同,都是青石坐基,房檐用蓝砖拔檐,远远望去,气势宏伟,庭院高大,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尽管历经风雨沧桑,这座建于清末的古建筑依然显示着当年的辉煌,几束衰草在房檐上摇曳着清风,好似在诉说着经年往事,厚重的大门也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我们留下许多感慨。#古村落风景 #古村落风景 #我的乡村生活 @信都文旅 @邢台文旅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