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6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63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看完了《惜别》。 这是止庵与他的母亲共同创作的一部书。 书中不少内容是从老人的日记和书信中摘取,行云流水的文字,记录了老人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对阅读、种植花草和一些食物的体会。 即使生命即将消失,她仍然用心营造并享受着生活的安宁愉悦。弥留之际,她还在听止庵读报纸上的文章和新闻,听完点点头。渐渐地,每次听不多久便昏睡过去,恋恋不舍地牵着尘世之手,慢慢失去了温度。 因此,她去世前的这段路,走得还算安详,不是太黑暗和太害怕。 止庵以“在死者”的身份纪念故人,对死亡和死亡带来的痛苦写得很节制。 他越是想表现得轻松与超脱,越是感受到他难以言喻的哀伤。 合上书后有点淡淡的沉重,使人想进一步贴近生命的鲜活。 无论生命是“向死的存在”,还是“在死的存在”,都在告诉我们生命的不可重复。 活着就好好珍惜,体验这单程的路途风景,倘若错过了,就没有机会再回头。 后来逛书店时,意外地碰到止庵的读书沙龙。 有一位读者在哽咽着发言,说她母亲去世前后那段时间,是止庵的《惜别》陪着她度过最黑暗的日子。 有时候我们记住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几句话,不见得是其中的思想有多深邃,文笔展现了怎样的才华,而是因为文字恰好承托了读者的某段不可名状的情绪,或者一触即发的崩溃。 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物质生活有多贫瘠,不管社会地位有多卑微,只要还有阅读的能力,日子就会在阅读中站立起来。 一直关注着沈巍,一位嗜好捡垃圾的流浪书生,他给了我很多关于生活,关于权利的启示。 他的食物和衣服都取自于垃圾箱,却活成了一座移动的图书馆、一本历史文化艺术的活词典。 面对每一位随机采访的民间记者,他能机敏而一针见血地表达他的思想,在自己的精神庙堂里笑傲江湖。 止庵的读书会结束时有一个签售仪式,我也拿了一本书,止庵竟是左手写字,他提到了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后来改的笔名跟我的名字有一个字重复,而且都很中性化,引起了止庵的注意。 我读她的书不多,觉得她书中的人物许多的小情绪过于无中生有。听说还一直在写作,想把她的书找来看看,同为七零初,她也在画着下半场的圆吧? 有人问沈巍你怕不怕死?沈巍说死是必然的事,怕也没有用,我又没有权力和财富,有什么好怕的?拥有太多的人才会怕。 其实,他只讲对了一半,大部分人怕的并不是权力和财富的失去,怕的是对永远错过的人生的遗憾,和空空荡荡的惜别。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