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1982年,河北的张翠萍老太太临终前,反复叮嘱其子朱海清:“我死后,无论发现何物,切记保密!”朱海清听后满心疑惑,母亲不过是位平凡的农村妇女,能有何秘密?遵循习俗,他决定整理母亲遗物,挑选几样随葬。 在整理过程中,他无意间打开一个小盒,里面竟是几张借条,其上载明:1944年5月23日,李运昌欠张翠萍粮食350斤。朱海清惊愕不已,这难道就是母亲所谓的秘密?他逐一查看那些泛黄的借条,均为粮食借贷,总量竟达七千多斤。他难以置信,母亲何以借出如此巨量粮食,又从何而来? 夜不能寐之际,妻子轻声询问为何不将欠条兑现,换得粮食。朱海清心烦意乱,只道:“此事日后再说。”两人终未透露分毫,谨记母亲遗愿。 某日,村长急匆匆寻来,兴奋地告知有大领导来访,或能带来好运。朱海清一头雾水,随村长前往。路上,村长透露可能与母亲借粮之事有关。朱海清心中暗想,莫非那大领导便是李运昌? 见面后,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迎接,询问是否为张翠萍之子。他自称党员,抗战时曾受张翠萍慷慨相助,提供数千斤粮食。那时,民众生活困苦,张翠萍不辞辛劳,挨家收集粮食支援红军,虽初遭拒绝,终得认可。 朱海清忆起母亲常述党员英勇,提及父亲亦是党员,牺牲于任务中,而她自己则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党,此为终身遗憾。因着这份对党的深情,朱海清深信老人所言,以诚挚目光回应。#正能量#情感共鸣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