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中国是如何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 #中国是如何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 破局“买涨魔咒”:中国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四重逻辑 从“买什么涨什么”的被动承压,到铁矿石贸易中迫使必和必拓开通人民币结算通道,从大豆进口均价较2018年下降百分之八,到“上海油”“上海胶”成为全球贸易参考基准,中国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这场变革并非偶然,而是“产业筑基、期货突破、货币赋能、政策协同”四重战略支点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重塑了全球资源贸易的权力格局。 产业筑基:以供需规模锚定定价话语权根基 定价权的本质是市场影响力,而中国以全球独有的供需体量构建了最坚实的权力基础。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全球百分之四十,产量占百分之三十五,在铁矿石、大豆等关键品种上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铁矿石进口量占全球百分之六十以上,大豆进口量接近全球百分之七十。这种规模优势并非简单的“量大”,而是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的深度控制力。 在需求端,中国通过产业整合实现采购话语权的集中化。2025年9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钢厂暂停购买必和必拓金布巴粉,这一统一行动直接导致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收益预期下降一百一十亿澳元,迫使澳总理公开表达关切。在供给端,技术突破正在瓦解国际巨头的成本垄断:短流程炼钢技术普及率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五,使单位钢材铁矿石消耗量下降百分之十二;新型选矿工艺让国内低品位矿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二十,部分矿山成本逼近国际巨头水平,从根本上削弱了四大矿山的定价霸权。供需两端的协同发力,让中国从单纯的“大买家”转变为“市场主导者”。 期货突破:用开放市场构建“中国价格”基准 如果说产业规模是定价权的“硬基础”,那么期货市场就是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力的“转换器”。曾经,中国因缺乏成熟的衍生品市场,只能被动接受伦敦、纽约等地的定价结果,国际资本常利用中国需求炒作价格。如今,这一局面已彻底扭转:2024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占全球商品类期货的百分之七十点九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 关键突破来自国际化品种的布局与规则创新。2018年上市的原油期货,仅用七年就成为亚太原油贸易的核心定价参考,形成与纽约、伦敦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更具标志性的是价格影响力的主动输出:2020年上期所将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挪威浆纸交易所,实现中国期货价格向境外市场的首次输出,“上海价格”的国际认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