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8: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9: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原创诗词#中秋快乐 #散文 中秋忆旧·月影下的团圆与思念 时光如水,缓缓流淌,中秋佳节,宛如一缕清辉,悄然拨开记忆的帘幕。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就是家里的小庭院。父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一家人守着明月,围坐在院中树下的饭桌前。妹妹坐在母亲怀里,弟弟依靠在父亲怀中,我和姐姐则一边吃着香甜软糯的月饼,一边听奶奶讲述嫦娥和玉兔的故事。那时候没有豆沙月饼,没有蛋黄月饼,也没有鲜花月饼,只有自家做的传统五仁月饼,却格外香甜。 那时的月亮特别圆,也特别亮。月光照在庭院里母亲亲手种的石榴树上,洒下一地的斑驳光影,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母亲摘下几个红艳艳的石榴,剥下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榴籽,温柔地喂给妹妹和弟弟。每每这个时候,欢声笑语就会洒满整个小院,撞在小院的墙头上,又回响在所有人耳旁。 而如今,奶奶和母亲早已不在人间,父亲也已是满头白发。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如飞鸟散入林间,虽有新枝可栖,却再难聚于旧巢。可每逢佳节,围坐一堂,儿时的点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月光下的故事、树影里的笑声,成了我们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岁月就像那流水,冲散了时间,也冲散了童年,却永远冲不散儿时的回忆。 今夜,月光依旧如水,静静流淌在城市里的每个角落。我吃着买来的月饼,虽与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有些许不同,但在这一刻,它却承载着我对往昔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中秋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团圆的渴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喧嚣纷扰的世界里,它宛如一处宁静港湾,让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停下脚步,回首往昔,思念亲人,感受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慰藉。 纵然烟水茫茫,但共倚一轮清光,也算是一种团聚吧。愿每个中秋之夜,都有团圆的欢笑;愿每份思念都能在月光下得到慰藉;愿这中秋的韵味,在时光长河中永远流淌,永不干涸。让那圆圆的月亮,继续照亮我们回家的路,让我们在团圆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儿童阅读 #少儿朗诵 #阅读是一种习惯 #爱阅读 #清明节 丰子恺的《清明》以散文形式深情追忆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浙江石门湾过清明节的情景,将传统习俗与童真童趣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与自然生命的诗意联结。在这篇作品中,丰子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扫墓的完整过程:全家乘船踏青、田间采摘桃花与蚕豆、借农家桌椅陈设祭品、孩童用蚕豆梗制作笛子嬉戏等细节,既还原了江南水乡的民俗风貌,又融入了对亲情、生命的哲思。文中既有"松阴更比去年多"的自然观察,也有"船里烧出的饭菜滋味特别好"的生活趣味,更通过"美人照镜"的坟前古松意象,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 这部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其"以乐写哀"的独特视角。作者并未渲染扫墓的肃穆悲情,而是通过"借墓游春"的孩童视角,将清明转化为亲近自然、享受亲情的春日盛会。如文中描述孩子们抢食"拜土地"的鸡蛋、用野花装饰船只的场景,将庄重的祭祀仪式转化为充满野趣的集体郊游,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哀而不伤"的文化智慧。这种对生命循环的豁达态度,与丰子恺漫画中"小中见大"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画作,同样以童趣视角解构传统。 推荐这部作品,不仅因其文学价值,更因其对当代生活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清明常被简化为扫墓仪式,而丰子恺的文字提醒我们:清明更是人与自然对话、代际情感传承的契机。他笔下"偷新蚕豆""拔梗作笛"的童年记忆,与四川等地"挂青""清明团子"等地域习俗(如都江堰放水节的"古法截流"仪式)形成文化呼应,展现了清明作为"生命教育课"的普世价值。此外,丰子恺在抗战流亡期间创作的《一剪梅·清明》词中"时节清明,政治清明"的双关表达,更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性思考,值得读者结合当下语境品味。 阅读《清明》,仿佛跟随丰子恺的笔触漫步江南春日:堤岸垂柳轻拂扫墓船队,孩童笑声惊起水中游鱼,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团清香……这种"诗画同源"的文字体验,恰如他所言"诗是能言画,画为不语诗"。无论是作为民俗研究的生动样本,还是寻求心灵慰藉的文学佳作,这部作品都能让读者在清明时节收获一份对生命、自然与传统的深沉感悟。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秭归端午节是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9年,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是关于秭归端午节的介绍: 节日时间 秭归人过端午不是一日,而是持续一个月,有“初五头端午、十五大端午、廿五末端午”的说法。 节日习俗 - 头端午:以祭祀屈原和拜祖先为主,家家户户会在门前挂艾草,包粽子、蒸粑粑、编花环,前往屈原祠或江边缅怀屈原,追思先祖。此外,三闾骚坛的农民诗人们会吟唱骚体诗、创作诗词,以此缅怀诗祖。 - 大端午:重头戏是龙舟竞渡。数十组龙舟如离弦楚箭,劈开长江碧浪,桡手们赤膊击水,鼓点与号子震彻峡江。 - 末端午:主要是庆祝夏收、吃新面,各种非遗活动、传统民俗竞相上演,热闹非凡。 文化活动 - 祭祀仪式: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秭归民众聚集长江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头点睛,长者饮酒后,将酒碗摔碎在地,宣告赛龙船正式开始,众人齐唱《招魂曲》,呼唤屈原魂归故乡。 - 民俗表演:会举办民俗情景歌舞剧《大端午》等表演,通过歌舞等形式展现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 - 端午诗会:以“阅长江·道中华——诗咏中华民族母亲河”全国著名诗人长江万里行为主题的端午诗会,众多诗人齐聚秭归,吟诗颂词,用诗歌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节日意义 秭归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农村生活#秭归#端午节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1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