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心有一首诗足以慰风尘 #诗词 #宋词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法华经浅释宣化上人信解品四08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人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喜。盖众生得度,德行智库法藏,有了所托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财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解脱法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虽然常思念流转生死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表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也。我虽年纪朽迈,将入涅槃,犹贪爱怜惜。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法华经浅释信解品第四08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人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喜。盖众生得度,德行智库法藏,有了所托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财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解脱法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虽然常思念流转生死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表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也。我虽年纪朽迈,将入涅槃,犹贪爱怜惜。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设问开篇,自答人生如飞鸿踏过雪泥——鸿雁象征漂泊的宿命,雪泥喻人生暂栖之地。意象清绝却暗藏苍凉。 雪泥偶留爪印,鸿雁却无暇回顾去向。“偶然”道尽人生无常,“那复计”写出来去匆匆的茫然,揭示存在本质的偶然性与瞬时性。 渑池寺中老僧逝去(骨灰藏新塔),当年题诗墙壁颓坏。“新塔”与“坏壁”形成时空对照:死亡与消逝是必然,记忆载体终将湮灭。 遥问弟弟可记得当年赴京赶考:路险驴疲,困顿狼狈。以具体往事锚定浮生,在无常中抓取一丝温情羁绊。 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判官,途经渑池。五年前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后曾宿此地寺院,收到苏辙怀旧诗后作此唱和。 “雪泥鸿爪”成为中国文化中人生漂泊的终极意象。 “飞鸿踏雪”喻人生无既定轨迹,一切皆是偶然相遇; 新塔替老僧,坏壁掩旧题——物质终将消亡; 唯有“往日崎岖”的共同时光,可对抗虚无。 承认人生如飘萍,却不堕入虚无,反以“还记得否”的追问,将兄弟情谊铸为永恒锚点; 蹇驴嘶鸣的琐碎记忆,经时间沉淀升华为生命寓言——于无常中珍惜当下,正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应。 @DOU+小助手 #古诗词赏析 #聊聊心中的最美古诗词 #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 #雪泥鸿爪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清心@10月前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作品赏析】: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