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6: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50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29: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7: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1
中国历史上的408位皇帝。宋武帝刘裕——南朝的开创者 中国自秦始皇称帝至清末溥仪退位,共历经408位皇帝(含追尊、割据政权)。 宋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南朝的开创者与寒门逆袭的传奇 一、从寒微到权臣的崛起 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实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其崛起历程堪称传奇: •出身寒门:自称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后,但早年以砍柴、贩鞋为生 •北府从军:加入谢玄组建的北府兵,参与淝水之战(383年) •平定叛乱: •399年平定孙恩起义,展露军事才能 •404年击败桓玄,恢复晋室,掌控朝政 二、北伐功业与代晋建宋 1.灭南燕(409—410年): •攻破广固(今山东青州),俘杀慕容超 •收复山东半岛,声威大震 2.灭后秦(416—417年): •攻克长安,俘姚弘,收复洛阳 •完成东晋最大版图 3.代晋建宋(420年): •迫晋恭帝禅位,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定都建康(今南京),开启南朝时代 三、治国举措 1.抑制豪强: •推行"土断",整顿户籍,增加赋税 •诛杀刁逵等京口豪族,没收财产 2.节俭治国: •毁弃金银装饰,改用铁饰 •保存农具于宫中以示重农 3.文化政策: •重用寒门士人,打破门阀垄断 •设立儒学馆,振兴教育 四、晚年与继承 •422年病逝:享年59岁,庙号高祖,谥武皇帝 •遗诏简葬:嘱"陵中唯设床榻,置瓦器" •继承问题:传位长子刘义符(少帝),埋下宫廷内乱隐患 五、历史评价 •军事成就: ✓ 两次北伐收复长安、洛阳,功绩冠绝南朝 ✓ 首创"却月阵"等水陆战术 •政治革新: ✓ 开创寒门掌权先例,冲击门阀政治 ✓ 建立的高效军事体制被后世沿用 •历史局限: ✗ 北伐成果未能巩固,关中得而复失 ✗ 诛杀晋恭帝,开南朝弑君恶例 (注:刘裕故居"寄奴巷"至今存于镇江,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永载史册)#宋武帝刘裕 #历史人物#人物故事#历史人物知多少#历史人物故事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中国历史上的408位皇帝。赫连勃勃——大夏国的残暴建造者 中国自秦始皇称帝至清末溥仪退位,共历经408位皇帝(含追尊、割据政权)。 赫连勃勃(407—425年在位)——大夏国的残暴建造者 一、叛秦立国 赫连勃勃(381—425年),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其建国历程充满背叛与杀戮: •家族背景:父亲刘卫辰被北魏拓跋珪所杀,勃勃投奔后秦姚兴 •拥兵自立:407年袭杀岳父没弈干,吞并其部众 •国号大夏:取"大禹夏后氏"之意,展现入主中原野心 二、统万城的建造 1.筑城理念: •413年命叱干阿利督造统万城(今陕西靖边) •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统万" 2.残酷工艺: •筑城以蒸土筑墙,锥入一寸即杀工匠 •城墙色白如石,硬可磨刀斧 •铁锥刺墙检验,不合格者处死 3.城市规模: •内城皇城宫墙高十仞(约23米) •四门题名:北朔、招魏、朝宋、服凉 三、军事扩张 1.游击战术: •利用骑兵优势,"云骑风驰,出其不意" •屡败南凉秃发傉檀,俘获人口牲畜 2.重大胜利: •418年乘东晋内乱攻取长安 •在灞上称帝,改元昌武 3.用兵特点: •每克城池必大规模屠杀 •以人头筑为"京观"示威 四、暴政与灭亡 1.残暴统治: •常坐城头置弓剑于侧,随意杀人 •群臣侧目者凿目,笑者决唇 •诛杀功臣若拔草,如将军王买德 2.身后事: •425年死,谥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子赫连昌继位,427年统万城被北魏攻破 •大夏残余势力431年被吐谷浑所灭 五、历史评价 •正面影响: ✓ 统万城遗址现存完好,为十六国唯一完整都城遗址 ✓ 匈奴铁弗部汉化的最后尝试 •负面评价: ✗ 《晋书》评:"其残忍暴虐,未之有也" ✗ 大夏是十六国中最短命的政权之一(25年) (注:统万城遗址至今屹立毛乌素沙漠中,城墙硬度仍可划破现代刀具) #赫连勃勃 #历史人物#人物故事#历史人物知多少#历史人物故事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中国历史上的408位皇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 中国自秦始皇称帝至清末溥仪退位,共历经408位皇帝(含追尊、割据政权)。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乱世中崛起,统一北方,奠定北魏基业,其一生充满传奇与转折。 👑 早期经历与复国 拓跋珪出生于公元371年,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376年,前秦苻坚攻灭代国,年幼的拓跋珪一度面临被迁往长安的命运,经旧臣燕凤劝说才得以留在部落 。前秦在383年淝水之战后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乱。386年正月,15岁的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境内)召开部落大会,得到贺兰部等支持,成功复国,先称代王,不久改称魏王,定都盛乐,北魏历史由此开端。他迅速平定内部叛乱,击败叔父拓跋窟咄的争位挑战,稳固了统治。 ⚔️ 扩张与关键胜利 拓跋珪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扩张势力: •巩固北方:先后征服贺兰部、铁弗部等高车部落,控制漠南草原 •参合陂之战:395年,后燕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率军近十万攻魏。拓跋珪采取诱敌深入、截断消息的策略,并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发动奇袭,大败燕军,并坑杀降卒数万。此役极大削弱后燕,为北魏南下中原奠定基础 •进取中原:396年趁后燕主慕容垂新丧,拓跋珪亲率大军攻取并州,并连续攻克晋阳、中山等重镇。398年,他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 📜 治国策略与汉化改革 拓跋珪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奠定北魏国家框架: •政治制度:仿效中原王朝官制,设立刺史、太守等职;离散部落,将游牧部落编户齐民,削弱部落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在平城营建宫室宗庙,重视农业,推行"计口授田";设立太学,任用汉人士族,促进鲜卑社会封建化 😔 晚年困境与悲剧结局 拓跋珪晚年逐渐陷入困境: •性情大变:409年,因长期服用寒食散导致精神失常,变得猜忌多疑,诛杀大臣 •宫廷政变:其子拓跋绍因生母贺夫人被责罚,趁夜入宫刺杀拓跋珪,拓跋珪身亡,时年三十九岁功复国,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结束北方长期混战局面;推动鲜卑部落汉化,为北魏乃至后续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历史局限:晚年的暴虐行为给其统治蒙上阴影,其开创的北魏王朝在其身后经历了长期动荡才重归稳定 道武帝拓跋珪的一生,可谓创业与守成并重,勇略与遗憾共存。#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南北朝 #历史人物#人物故事#历史人物知多少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3
中国历史上的408位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改革家 中国自秦始皇称帝至清末溥仪退位,共历经408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后改名元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471年至499年在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三岁被立为皇太子,五岁即位。 早年与执政背景 拓跋宏即位时年幼,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冯太后执政期间,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484年)、推行均田制(485年)和三长制(486年),以加强中央集权,缓解社会矛盾。这些改革为孝文帝亲政后的进一步汉化奠定了基础。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独揽大权。 迁都洛阳与汉化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迁都洛阳。494年,他以“南伐”为名,率众从平城迁至洛阳,此举旨在摆脱鲜卑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并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后,他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服饰与语言:禁止穿鲜卑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使用鲜卑语,推行汉语。 •姓氏与籍贯:将鲜卑复姓改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并规定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婚姻与门阀: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并参照魏晋制度评定士族门第,以促进民族融合。 •政治制度:参照南朝典章,制定官制朝仪,改革律令(如废除车裂、腰斩等酷刑),并设立学校推广儒学。 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汉化与封建化: •经济:均田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土地,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政府收入增加。 •文化: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深度融合,洛阳成为北方的文化中心,佛教艺术(如龙门石窟)得到发展。 •政治:通过联合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巩固了统治,缓解了民族矛盾。 这些改革史称“太和改制”或“孝文帝中兴”,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后世隋唐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与去世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496年,太子元恂因反对汉化、意图北逃被废黜并处死。孝文帝晚年多次南征南齐,虽取得一些胜利,但未能消灭南朝 。499年,他在南征途中病逝于谷塘原行宫,年仅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洛阳附近)。 孝文帝拓跋宏作为鲜卑族改革家,以其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社会进步,被后世视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拓跋宏 #南北朝#历史人物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08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帝国的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 生平与统一历程 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13岁继位,39岁称帝,在位37年。前238年亲政后,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起十年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前221年建立秦朝并首创“皇帝”称号。 政治经济改革 中央集权:设三公九卿,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统一措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度量衡、文字(小篆),实施“车同轨”,修驰道、直道、灵渠。 军事防御: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设郡县。 争议与影响 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如族诛、连坐)、焚书坑儒,并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加重徭役,引发秦末起义。其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基础,但暴政加速秦朝灭亡。 秦始皇主要功绩年表 13岁(前247年)——继承王位,成为秦国国君。 14岁(前246年)——下令修建郑国渠,灌溉关中农田,增强秦国经济实力。 22岁(前238年)——行冠礼亲政,平定嫪毐叛乱,幽禁太后赵姬。 23岁(前237年)——罢免权相吕不韦,巩固君主权力。 30岁(前230年)——灭韩国,开启统一六国之战。 31岁(前229年)——灭赵国。 35岁(前225年)——灭魏国。 36岁(前224年)——灭楚国。 38岁(前222年)——灭燕国。 39岁(前221年)——灭齐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称“始皇帝”。 40岁(前220年)——修建驰道,统一车轨,加强交通控制。 41岁(前219年)——泰山封禅,宣扬皇权天授。 43岁(前215年)——修建长城,北御匈奴。 45岁(前214年)——征服岭南,修建灵渠,连通长江与珠江水系。 47岁(前212年)——修建阿房宫,彰显帝国威仪。 核心贡献总结 政治:终结战国分裂,建立中国首个中央集权制帝国。 经济文化: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推动文明整合。 军事工程:修长城、驰道、灵渠,强化国防与交通体系。 争议: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也为其统治留下批判色彩。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