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文脉里的中国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约770年)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两次出塞,长期生活在西北边疆,亲身经历了边塞的征战、风沙与民俗,其诗作多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主题,风格雄浑奇丽、气势磅礴,充满了豪迈的异域风情,被后人誉为“边塞诗之王”。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简注 1. 武判官:“判官”是唐代节度使幕府中的官职,负责文书、监察等事务,“武”是其姓氏,具体姓名不详。 2.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是西北边疆特有的草本植物,秋冬季节干枯变白,质地坚韧却能被狂风折断;“胡天”指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纬度高、气候寒冷,八月就会降雪,凸显边塞气候的严寒与特殊。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强调降雪的突然,将漫天白雪比作春风吹拂下绽放的梨花,以暖景写寒景,是千古流传的咏雪名句,凸显雪景的洁白与繁盛。 4.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珠帘”“罗幕”指军中主帅营帐内的装饰,体现营帐的精致;“狐裘”(狐狸皮大衣)、“锦衾”(织锦被子)均为保暖佳品,却仍觉寒冷,侧面烘托边塞的极度严寒。 5.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是用兽角装饰的弓,“控”指拉弓;“都护”是唐代边疆最高军事长官之一,“铁衣”指铠甲。两句写将士因寒冷无法拉弓、难以穿戴铠甲,刻画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6.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指沙漠,“阑干”意为纵横交错;“百丈冰”极写沙漠结冰之厚,“万里凝”形容乌云笼罩范围之广,营造出苍茫、壮阔又压抑的送别氛围。 7.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指主帅的营帐,古代军队分中、左、右三军;“饮归客”即设宴为归乡的武判官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均为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凸显边塞的地域特色,也暗示送别宴的热闹与苍凉。 8.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指军营的大门,因古代军营用车辕交叉搭建而成得名;“掣”指拉、扯,红旗被冻得僵硬,即便风吹也无法飘动,再次突出严寒,同时以“红”衬“白”(白雪),画面鲜明。 9.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是唐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重镇(今新疆轮台县),“天山”是西北重要山脉,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与路线,雪景中的送别更显深情。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8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山阴夜雪:一场为兴致而行的雪夜航程。“山阴夜雪”这一成语,其故事源头可追溯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而作为成语的明确出处,则见于唐代李白的诗句[__LINK_ICON]。它承载着魏晋名士率性放达的精神风骨,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故事的主人公王子猷,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性情洒脱不羁,常年隐居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夜大雪初霁,他从睡梦中醒来,推窗望去,天地间一片皎洁明亮。他命仆人斟酒,在雪中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隐居在剡县(今浙江嵊州)的好友戴逵。兴起之下,王子猷当即命人备船,连夜沿曹娥江逆流而上。风雪交加的寒夜,小船在江面上艰难前行,经过整整一夜的航行,才终于抵达戴逵的家门口。然而,正当仆人准备叩门时,王子猷却下令掉头返回。旁人满心疑惑,追问缘由。他淡然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在他看来,连夜行舟的兴致已然尽兴,见与不见友人反倒成了次要之事[__LINK_ICON]。这则轶事生动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精髓——重过程意趣,轻结果功利。后来李白在《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写下“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首次将这一典故凝练成“山阴夜雪”的意象。宋代范成大亦有“孤负山阴夜雪舟”的诗句,让这一成语的访友内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山阴夜雪”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顺应本心的象征。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