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1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34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7
老山雄鹰的绝唱 1986年10月14日的老山,晨雾还没散尽,屯兵洞里的鸡血酒冒着热气。22岁的罗卜基捏着鸡头,按照彝族习俗将其掷向地面,目光扫过鸡头朝向,又转向身边另外四名彝族战友——他们是军中闻名的"彝族五雄鹰"。作为第一突击队副队长,他刚由班长提干,胸前早已挂满弹夹和手榴弹,沉甸甸的分量压着即将打响的"兰剑-B"行动任务。 战地摄影师王红举着相机迎上来时,罗卜基笑着摆手:"别拍了,拍了我可能也看不到。"话音未落,快门已按下,定格下他腰缠弹药、眼神坚毅的模样,这成了他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13时35分,炮火撕裂寂静,罗卜基率五班如猛虎般突破敌前沿,亲手炸掉3个火力点,搜剿3个屯兵洞,亲手歼敌6人,还生擒了1名俘虏,战场捷报随着枪声不断传回。 回撤途中,越军的炮弹突然呼啸而至。生死瞬间,罗卜基没有躲避,猛地扑在俘虏身上——四块弹片穿透他的腰腹,鲜血瞬间浸透了藏青色军装。这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彝族汉子,用身体践行了军人的担当,永远倒在了968高地的热土上。 22年后,王红带着那张照片辗转找到大凉山深处的英雄家。院子里,罗卜基的老父母早已等候多时,当相框递到手中,老父亲颤抖着重复:"我不要照片,我要儿子",老母亲则把脸贴在相框上,指尖一遍遍摩挲着儿子年轻的脸庞。王红和四名幸存的"雄鹰"列队敬礼,齐声喊出"爸爸,妈妈",哭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如今,卫城烈士陵园的纪念厅顶端,罗卜基的骨灰盒静静安放。那张"腰缠万弹"的照片早已传遍神州,而他用生命守护的边境早已安宁。大凉山的风会记得,老山的松柏会记得,这位一等功臣用青春谱写的英雄壮歌,永远在岁月中回响。#罗卜基 #彝族文化 #彝族战士彝族兵 #彝族人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5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87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2
#叶城烈士陵园参观 叶城烈士陵园位于新疆叶城县东郊喀茫公路北侧,离县城6公里,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和新疆军区决定,于1965年10月由叶城县和南疆军区协同修建叶城烈士陵园,并投入使用 。 叶城烈士陵园是新疆惟一的具有国防性自卫反击战的烈士陵园。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及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南线、东线和西线,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962年10月20日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叶城是当时西线战场的后勤保障基地,西线指挥部设在219国道的康西瓦,在前线部队的英勇善战和后勤军民的团结支援下,西线战斗于当年11月就取得了胜利。 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和新疆军区决定,于1965年10月由叶城县和南疆军区协同修建叶城烈士陵园,并投入使用。 主要展览 纪念馆后是英雄墓区,前排安葬着三位国家级烈士和八位自治区级烈士,整个烈士墓区占地面积为八千五百平方米,安葬着烈士四十八名,为革命牺牲的六十七名,不幸殉职和病故军人五十九名,因公牺牲三十五名,共计二百一十一名。其中立一等功七名,贰等功一名,叁等功贰名。党员四十一名,团员三十六名。团级职务三名,正营级五名,连级十一名,排级三名,其他均为班级和战士。其中有三名国防部于一九六三年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烈士,分别是:罗光燮、司马义买买提、王忠殿。在当时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埋葬着七十九名烈士。 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叶城烈士陵园,叶城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于2009年4月正式立项审批。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