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灵魂的启迪,也许就在树立一个生命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之前刷到董宇辉一个视频,他说:人的教育其实不是一次考试完成的,人的成功也没办法通过一场考试来决定。相信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所以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是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一种态度,人的性格,毅力,情商,学习速度在人生路上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自己是只有初中学历,离开学校后的十几年,我从未阅读过一本书,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好像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所以苦苦追逐依然不幸福,一开始我以为是物质的匮乏让我痛苦,遇到纳兰老师后我才知道真正让我苦的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未思考过我的志向在哪,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为能和我生命链接的每个人做点什么,哪怕我的成长只能让我身边的人,或一个小家庭变得更好一分。 我常说只要我有一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我会用余生去分享女性成长,要问为什么,我是一个骨子里热爱分享的人,我从人生低谷爬出来,全然接纳自己了,我感受每一次去和其他生命链接时,受益最大的人是我,一次次链接,一次次确认我自己就是圆满具足的。 当你从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借不到能量时,先把自己剥离出来,爱好自己,再去做你力所能及,可以滋养你滋养其他生命的所有事,比如姐姐今天分享给我的这封信,滋养了我,我无比感恩,此刻这种能量纠缠不就是在高频状态里吗。 从远的关系借10分能量,你会在这个锻炼里一次次相信自己,确认自己,此时你回到家中,面对负能量的父母,老公,她们即便拿走了你5分能量,你依然保有5分,这个过程又一次激活了自己的的慈悲心,提升了接纳度,这就是生命成长的美好所在,感恩打压我不认可我的人,拓宽了我的心量,少和负能量持续纠缠,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那不是滋养,是内耗,祝福每个刷到此视频的姐妹都能拥有爱人爱己的能力。#女性成长 #纳兰女性成长 #人生是一场修行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克兰德的前半生,“六便士”是他生活的全部底色。他是伦敦金融城小有名气的股票经纪人,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住着宽敞舒适的房子,出入皆有体面的社交 —— 这是世俗意义上“成功人生”的范本,稳定、安逸,却也充满了按部就班的平庸。 在这样的环境里,克兰德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幽灵”:他沉默寡言,对社交毫无兴趣,对家庭责任表现得冷漠疏离,内心深处却藏着对绘画难以抑制的渴望。 “六便士”代表的世俗生活,对多数人而言是安全感的来源,对克兰德却是无形的枷锁。 当他在四十岁这年,留下一封简单的信便毅然离开家时,他抛弃的不仅是妻子与家庭,更是世俗社会强加给他的“身份标签”—— 丈夫、父亲、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这些标签像沉重的锁链,束缚着他对艺术理想的追逐,而“六便士”堆砌的安稳生活,不过是消磨灵魂的温床。 如果说“六便士”是世俗的苟且,那么“月亮”便是克兰德心中唯一的光。 抵达巴黎后,他过着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住在破败的公寓里,靠极少的钱维持生计,常常忍饥挨饿,将所有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中。他不在乎作品是否能被人理解,不在乎是否能获得名利,甚至拒绝将画作卖给欣赏他的收藏家 —— 对他而言,绘画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灵魂的救赎,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 克兰德的理想主义带着一种极致的“自私”与“残酷”。 他对身边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在巴黎时,他接受朋友德克的无私帮助,却勾引德克的妻子布兰奇,最终导致布兰奇绝望自杀;在塔希提岛,他与当地女子艾塔同居,享受着她的照顾,却始终保持着冷漠的距离,直到失明仍专注于在茅屋墙壁上创作。 他像一把燃烧的火焰,为了追求“月亮”,不惜烧毁身边所有的温情与善意,将自己与世俗世界彻底隔绝。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让他成为了艺术上的“天才”,却也成为了人性上的“异类” 他用一生证明了“理想可以超越世俗”,却也暴露了“理想可能吞噬人性”的残酷真相。 克兰德的结局,为 “月亮与六便士” 的命题增添了更多唏嘘。 他在失明前完成了茅屋墙壁上的巨作,却在临终前要求艾塔将画作烧毁 —— 他追求的不是艺术的“永恒”,而是创作过程中灵魂的“自由”。 这幅被烧毁的画作,像一个隐喻:理想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最终是否能被实现或留存,而在于追求过程中所展现的生命力量。#上热门 #文学 #情感共鸣 #文字的力量 #顶级文笔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