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嵩山伊洛颖水—大禹都城所在地 主流观点认为:大禹的都城在嵩山伊水一带。大禹时代,涂山氏生活在伊水流域上游的嵩县,也就是鲧被杀的地方(羽山、堵山、羽渊和墠渚,是指同一个地方),而鲧和禹,为有崇氏,居住在登封王城岗。有莘氏修己“观于伊”而生下大禹。总之,大禹的的母亲和妻子都生活在伊水一带。 涂山,亦称三涂山、会稽。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是禹妻涂山氏的居住地域,也是夏王朝祭天的神山,夏禹曾率领诸侯首领,在三涂山举行祭天典礼。三涂山主峰为“女几山”,“几”与“娇”音近义通,与禹妻“女娇”同名。三涂山周边发现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有可能就是涂山氏的文化遗存。夏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为了创建夏王朝的社会秩序,大禹决定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帛”是古代的实物货币。所谓“执玉帛者万国”,就是有众多方国部族向夏朝臣服,缴纳贡品之义。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载:“三涂山,在(陆浑县)西南五十里。”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 丁山《禹平水土本事考》指出:“余故谓‘禹合诸侯于涂山’‘娶于涂山氏’,不在渝州,不在会稽,亦不在寿春,其神话流传,应始三涂。” 钱穆《史记地名考·三涂》说:“《水经注》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涂山也。禹娶涂山氏女传说当即此。” 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说:禹娶涂山“我以为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同时,吕思勉《先秦史》、孙淼《夏商史稿》、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郑杰祥《夏史初探》等,皆主此说。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指出:“儒书言舜葬苍悟,禹葬会稽,虚也。《尧典》舜巡狩至四岳,四方之中,诸侯来会。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本不至会稽,安得会计于此。”因此,“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乃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羽山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交界处,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基本概况:山体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山体呈“山”字形,由花岗岩构成,土壤为砂砾棕壤。 • 历史传说:《尚书》舜典篇、《史记》等古籍均记载,舜代行天子之命时,因鲧治水无状,将其殛于羽山。传说鲧死后化作大青鳖,住在羽山上的殛鲧泉中。 • 自然景观:山上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顶的殛鲧泉,泉水常年不枯,曾有腥味;东峰顶的晾汗石,无论从山南、山北登峰到此都会汗流浃背,需在此休息晾汗;近中峰处有试刀石,石间有三条近乎平行的缝,传说这是祝融杀鲧时试刀所致。 • 文化古迹:除了自然景观外,羽山还有丰富的文化古迹,如三官庙等古建筑遗址。此外,这里还发现了6处古文化遗址、5个古城遗址、10余处古墓遗址以及石雕图腾、古战场遗址等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生态资源:羽山地处南北过渡带,物种资源丰富,有丹参、沙参、地榆等100多种野生植物,还有野鸡、鹡鸰、蜡嘴等多种野生动物出没。 • 旅游开发:近年来,当地政府对羽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修建了登山步道、观景台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游客可以登山揽胜,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家乡美 #我为羽山代言 #推上热门 #羽山我的根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洛阳嵩县三涂山—周武王望祭“三涂”之名山 #抖音知识 #抖音知识创作营 #抖音知识分享 #历史 #文化 “涂山”,亦名“羽山”和“会稽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该山本是虞夏时期祭天的神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于塗山氏”、“禹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会诸侯于塗山”等著名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三涂山的历史地位,还可从周武王望祭“三涂”故事得到证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营建东都洛邑时曾望祭三涂山。《逸周书·度邑解》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尚书·尧典》说:“望于山川。”蔡沈集传:“望而祭之,故曰望。”《广雅·释天》说:“望,祭也。”“三涂”,三涂山。“有岳”即太岳,在今山西省霍县境。“河”,黄河。“天室”即太室山,是嵩山的主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度邑”即规划营建东都洛邑的活动。这是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对“三涂山”进行望祭的记录。 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说:乙亥,王有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佑王,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饎上帝。 “乙亥”指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乙亥日,“王”指周武王,“大礼”祭祀天地的礼仪。“凡”即《说文》所谓“转目视也”,“三方”指《逸周书》所说的三涂、太岳、黄河三方,“天室”即太室山,“天亡”即太公望。天亡簋铭与《度邑解》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确有望祭“三涂山”的礼仪。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直言3周前
#创作者扶持计划 #历史故事 #原创作品 即位后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禹的任用。大禹治水(核心事件) · 背景: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舜首先任命禹的父亲鲧 去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最终被舜流放至羽山并处死。 · 禹的任命:舜接着任命鲧的儿子禹 继续治水大业。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用“疏”的方法,即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 · 禹的功绩: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表现出极高的公而忘私精神。他不仅治理了水患,还在此基础上划分了九州疆土,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最终,治水成功,天下安定,禹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威望。 2. 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任命 舜的朝廷人才济济,除了禹,他还任命了: · 皋陶:掌管刑法,是司法的鼻祖。舜曾有意将皋陶作为禹的继承人。 · 契:掌管教育,是商朝的始祖。 · 后稷:掌管农业,是周朝的始祖。 · 伯益:掌管山泽,协助禹治水,熟悉鸟兽,是秦朝的始祖。 3. 平定三苗之乱 在禹治水期间或之后,南方部落“三苗”作乱。禹奉命征讨,并成功平定,进一步巩固了舜的统治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力舜的传位过程,是禅让制的经典体现,但也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 1.禹的功高盖世:由于治水和平乱的不世之功,禹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顶峰,远超其他大臣。 2. 舜的正式禅让:舜年老时,仿效尧的做法,推荐禹摄政。舜在南巡途中去世于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一带)。禹为舜守丧三年。 3. 形式上的避让:守丧结束后,禹效法舜当年避让尧之子“丹朱”的做法,也避居于阳城,将王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是去朝拜禹。这体现了“民心所向”。 4. 禹正式即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位,建立国号为“夏”。 四、 禹的晚年与传位: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折 禹即位后,禅让制的传统开始出现决定性的裂痕。 1. 最初的安排:禹也仿效前朝,先提名皋陶作为继承人,但皋陶早逝。 2. 提名伯益:禹又提名了功劳卓著的伯益作为继承人,并让伯益参与政事。 3. 权力的实际转移:然而,禹在位的后期,他的儿子启 已经凭借其才能和禹的暗中扶持,掌握了相当大的实权,获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 4. 关键的转折点:禹去世后,伯益效仿旧制,避让启,居于箕山之阳。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诸侯们认为“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都去朝拜启,而无人朝拜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