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布莱恩·格里瑟姆的《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提出“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系统,旨在帮读者跳出直觉陷阱与认知盲区,通过思维方式进化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升级。以下是核心内容提炼: 为什么需要“敏捷思考”? 大脑天生“懒惰”:习惯用直觉(系统一)快速决策,依赖权威或过往经验,常把“重排偏见”当“独立思考”(如盲目套用“成功案例”却忽略前提差异)。而敏捷思考的核心是“思考自己的思考”——像给大脑装“思维导航系统”,先识别直觉漏洞(如锚定效应、从众心理),再用结构化方法拆解问题,最终创造性整合方案。 敏捷思考“三阶进化模型”(可落地方法论) 1. 概念思考:抓本质,破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积木”,但模糊概念常让人困于表象(如“成功”的定义分歧)。布莱恩提出“四步法”: - 分析核心维度(如“职场成功”含能力、人际、薪资等) - 找隐藏关联(如“能力提升”与“团队信任”的相互影响) - 质疑默认假设(如“升职=能力提升?”) - 创造新框架(如拆解“业绩”为客流量/客单价/复购率,针对性解决问题) 2. 创新思考:跳出惯性,主动创造 很多人以为在思考,其实只是重排偏见。”创新非天才专利,而是可训练的习惯: - 清空大脑: 每天留10分钟“无目的思考”,让潜意识整合信息 - 质疑判断: 直觉强烈时问“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 敢于不同: 跳出常规逻辑(如通过“会议本质是同步信息还是决策共识?”发现80%会议可被文档替代) 3. 最优化决策:在不确定中找“最优解” 好决策基于完整逻辑,而非完美信息。” 三步法: - 收集有效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如“薪资1万”vs“工作有前景”) - 用“费曼思考法”简化(“给小学生讲,我会怎么说?”) - 捉对比较分析(列关键维度打分,如薪资/成长空间/强度,避免直觉“二选一”) 适合人群 职场人:想提升决策效率,摆脱无效会议/模糊需求消耗 - 学习者:读了很多书却“用不出来”,想从“接收者”变“生产者” - 焦虑者:在“内卷”中迷茫,需“不随波逐流”的思考定力 #好书推荐 #提升自己 #姜胡说 #方法 #双11星选好物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
一、全书核心解读:两个系统,两种人生 《思考,快与慢》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大脑中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决策系统,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 像是我们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 特点: 直觉式、无意识、速度快、不费力。比如:识别熟人的面孔、听到巨响后躲闪、回答“1+1=?”、察觉对方语气中的愤怒。 优势: 高效、节能,能处理海量日常信息,让我们得以正常生活。 缺陷: 容易犯错,受偏见和情绪影响,常常“想当然”。 系统2(慢思考): 像是我们大脑的手动驾驶模式。 特点: 理性、有意识、速度慢、需要刻意努力。比如: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在嘈杂环境中专注听一个人讲话、比较两款手机的性价比、克制住冲动消费。 优势: 严谨、准确,能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缺陷: 懒惰、耗能,经常被系统1“代劳”,不愿轻易启动。 卡尼曼的核心结论是: 系统1常年处于主导地位,它不断地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和感觉。如果系统2认可这些,就会将其转化为信念和冲动行为。而我们绝大部分的判断错误,都源于过度依赖“快思考”的系统1,而懒惰的“慢思考”系统2没有及时介入校正。 二、精髓内容摘要:我们必须警惕的思维陷阱 书中揭示了系统1导致的几十种认知偏误,以下是几个最关键、最实用的精髓: 锚定效应: 内容: 我们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过分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锚点”)。 例子: 商品的原价(比如1999元)就是一个锚点,即使打五折(999元),你也会觉得比直接标价999元更划算。谈判中谁先开出条件,谁就设定了锚点。 可得性启发: 内容: 我们倾向于根据脑海中容易想到的事例来判断某件事发生的概率。 例子: 飞机失事的新闻让人印象深刻,导致许多人觉得坐飞机比开车更危险,尽管统计数据恰恰相反。因为空难新闻的“可得性”更高。 损失厌恶: 内容: 我们对“失去”的痛苦感,远大于“得到”的快乐感。失去100元的痛苦,需要得到200元才能弥补。 例子: 宁愿维持一个不赚钱的现状,也不愿冒险去尝试一个可能赚大钱但也可能小亏的项目。这是决策拖延和安于现状的重要心理根源。 光环效应与确认偏误: 内容: 如果我们喜欢某个人/事物的某个优点,就倾向于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好(光环效应)。#AI原创#读书#读书笔记#读书成长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每日书单—《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曼 在人类决策研究的殿堂中,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堪称一座里程碑。这部集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之大成的著作,通过数十年的实证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人类思维深处的运作机制。卡尼曼将大脑的认知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1如闪电般迅捷,依赖直觉与情感做出判断;系统2则像谨慎的思考者,需投入注意力进行逻辑推演。这种二分法不仅解释了日常决策中的诸多现象,更重新定义了人们对"理性"的理解。 书中最具启示性的发现在于,人类远非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理性决策者。系统1的直觉思维虽然高效,却容易陷入认知偏误的陷阱。锚定效应证实初始值会对后续判断产生不合理影响;损失厌恶揭示了人们对负面结果的敏感度远超积极收益;过度自信则让我们高估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些系统性错误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机制。卡尼曼通过大量巧妙的实验设计,如琳达问题、前景理论测试等,让这些抽象概念变得可观测、可量化。 值得注意的是,卡尼曼并未简单否定直觉思维的价值。系统1的快速反应在进化过程中具有生存优势,而系统2的懒惰特性实为认知资源的合理分配。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两种系统的适用边界:何时应该相信直觉,何时需要启动审慎思考。医疗诊断、金融投资、司法判决等专业领域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不断修正认知偏误、建立系统性防御机制的过程。 这本书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启示。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合作范式证明,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原本看似模糊的心理过程也能被精确测量。这种实证精神推动了行为经济学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直接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模式。从助推理论到选择架构设计,书中的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实质性的社会影响。 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作,《思考,快与慢》超越了心理学专著的传统范畴。它不仅提供了解读人类行为的新语言,更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新路径。书中揭示的认知规律既是对个体决策的警示,也是对集体智慧的启迪。在人工智能试图模拟人类思维的时代,卡尼曼的研究依然保持着前瞻性——唯有真正理解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才能构建更合理的决策机制,这或是本书留给未来最重要的思想遗产。#每日分享#读书#思考快与慢 #个人成长#创作者扶持计划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Dr.Miva9月前
不能承受的缓慢存在 我们的思考太慢了!速度仅为每秒10比特 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一支研究团队量化了人类思维的速度:仅为每秒10比特。 相比之下,我们的感官系统以惊人的每秒10亿比特的速度从环境中收集数据——大约是我们有意识思维速度的1亿倍。 这种巨大差异引发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1.为什么会有瓶颈? 大约三分之一的大脑(拥有850亿个神经元)专用于高级思维。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器,其传输能力远远超过每秒10比特。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完全利用这种能力?大脑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神经元,而我们的有意识思维却如此缓慢? 2.大脑如何过滤信息? 在如此庞大的感官数据流入情况下,大脑通过哪些过程将最关键的信息优先并提炼出来供有意识思维处理? 3.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 我们的感官系统是并行运行的,同时处理大规模信息流;但为什么大脑只能一次处理一个想法? 4.对Neuralink和科幻的影响: 目前已有许多努力,例如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试图建立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接口,旨在让人类比通过说话或打字更快地沟通。然而,这项新研究表明了一个重要限制:即便有这种接口,我们的大脑本质上也只能以每秒10比特的速度传递信息。 #思维速度 #脑机接口 #神经元 #专注 #10比特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