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66663周前
来薛定谔这种以密度诠释波函数的说法被玻恩否定,并且给出全新的解释。玻恩认为波函数模的平方不是粒子的密度,恰恰相反,波函数的平方告诉我们在那一个空间上找到粒子的概率大小,某一空间的平方值越大那么找到粒子的概率就越大。 所以波函数模的平方也被解释成概率幅,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也被理解成概率波,这就是玻恩定则也叫玻恩公设。按照波恩对波函数的诠释,如果我们观察粒子并不能确定在某一特定位置上会找到它,而只能确定粒子可能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为多少,我们永远无法确定粒子在哪。 况且波函数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粒子在某一个位置出现的概率也会变化,所以即便是相同的波函数在同一个位置找到粒子的概率也是或大或小。正如物理学家罗兰·奥姆内斯所说的一样,"波函数是制造概率的机器"。 事实上,我们如今已经可以很好地利用理论描述粒子的运动规律,且理论预测的十分精确,但这一切都得依靠我们去看(看泛指测量,能量干扰,自发坍塌)。如果我们不去看(测量,能量干扰,自发坍塌),那么粒子依旧还是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在空间上的某一位置吗?或者说我们不去看粒子就不存在。 包括物理学家在内的大部分人,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只要我们不去观测粒子,那么粒子就会同时处于多个位置(自发坍塌有争议)。量子力学的课本也是这样教的,但这样的解释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猜测。因为波恩定则诠释的波函数只是告诉我们测量结果和概率有关,测量结果只是量化粒子运动规律的一种数学机制,但这并没有告诉我们波函数的本质是什么。 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概率只是测量结果,基于这种结果,我们常常会以还原论的思维推理出,即便不去测量粒子它依然是以概率出现在空间中的。可问题是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反向推理是否可行,事实上还可能存在其他可能性,那就是如果不去测量粒子,粒子直接就会消失,或者说压根就不存在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观测粒子,粒子就真的不存在,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毕竟量子力学的反常识现象实在太多了,在这一点上敏感一些并不是什么坏事。所以当波尔第一次提出这样的想法时,就遭到了爱因斯坦的反对,并且反驳到:我无法相信月球的存在只是因为一只老鼠看着它。 事实上爱因斯坦是否说过这句话还存有争议,目前也很难考证。但是"没人看月亮月亮还存在吗"这样的疑问,却延伸出量子力学对物理现实的描述是否具有完备性的争论。感兴趣小朋友们可以搜索大贝尔实验。 对于"没人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