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3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8: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比丑更恐怖的是我们只允许有一种美|荒野之国不该承受的审美霸凌 “三面女孩”“人体蜈蚣”等雕塑引发争议并拆除整改的事件,折射出了这个世界艺术表达与审美包容的深层矛盾。比雕塑“诡异感”更值得讨论的,是单一审美标准对艺术多样性的侵蚀甚至霸凌。 艺术本无绝对标准,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与探索性恰恰在于突破常规。正如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所言,艺术评价不应以人数多寡为导向,艺术更需宽容的生长空间。艺术创新向来伴随争议,但争议不应成为扼杀创意的理由。整改甚至都觉得是一场无理取闹的权利展示。当所有艺术都被迫符合“温和乖巧”的单一模板,当想象力被修剪成统一形状,艺术好似也不复存在了。 作为在荒野之国拍过一次写真的摄影师来说,我觉得镜头里最珍贵的画面,从来不是规规整整的一切,而是那些“不合常理”。《哈尔的移动城堡》同款小屋在风中晃动的铁皮屋顶,用废弃零件拼搭的哪吒战车喷出的火焰光影,悬空楼梯上孩子奔跑时扬起的衣角。而这些特别的,如今却因“风格不符”面临整改。 站在摄影师的角度来说,拍摄本就是记录多元的真实,而非复刻统一的完美。荒野之国的价值,正在于它打破了“景点必须精致和谐”的刻板印象。乔小刀用捡来的废品搭建的奇幻世界,那些看似“怪诞”的装置,在镜头里实则藏着治愈的力量——成年人在“漏风商店”前驻足的沉思,孩子爬上鲨鱼屋时的雀跃,这些真实的情绪共鸣,远比标准化的网红打卡点更动人。 争议中的装置被滤镜放大了惊悚感,但滤镜能改变色调,却抹不去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正如好的摄影从不追求无瑕疵的画面,那些被认为“不完美”的棱角,恰恰是区别于AI生成模板的灵魂。 比“惊悚的三面女孩”“人体蜈蚣”更可怕的,是审美上的“单一”。若所有景点都变成千篇一律的“温馨模板”,摄影师的镜头也只会沦为复制工具。这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却是荒野之国独有的浪漫。#荒野之国 #审美霸凌 #审美多元化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