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
汉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其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 - 上衣下裳制:黄帝时期,汉服已具基本形式,人们用麻、丝等材料制作衣裳,采用上衣下裳的款式,用于区分身份地位。 - 深衣的出现:西周时,深衣开始流行,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这种服饰既方便活动,又体现了礼仪规范。 秦汉时期 -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其中曲裾深衣的穿着者以女性居多,长度可达地面,裹紧身躯,下摆极宽,行不露足。 - 直裾深衣与襦裙:直裾深衣在汉代也较为常见,多为男性穿着。此外,东汉后期还流行一种上襦极其短窄、裙子长至垂地的襦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融合与创新: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特点,同时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以及当时潇洒飘逸风气的流行,男子多着宽大外衣,女子服装则在秦汉服饰基础上进行改良,常采用飘带作为装饰。  隋唐时期 - 男子服饰:唐朝时期,男士汉服出现袍衫,领子为圆形,头戴襥头,襥头内有“巾子”作为固定装饰品,巾子形状多样,襥头的两脚在晚唐从软脚改为硬脚。 - 女子服饰:初唐时,女性襦裙多配小袖子,下身是紧身长裙,裙腰高至腋窝,用丝带扎系;中唐以后,裙子变得更为宽松。  宋辽金元时期 - 宋朝:男子服装主要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两种类型,圆领袖口比唐朝时更加宽大;女性基本服饰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常搭配褙子,整体风格清雅含蓄。  - 元朝:受蒙古文化影响,汉族服饰也融入了一些蒙古元素,如质孙服等,同时传统的汉服样式依然存在。 明朝时期 - 全面恢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全面恢复和规范,男子服装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等类型,女子样式则更加多样,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大多仿自唐宋时期,常为右衽。  清朝时期 - 强制变革: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男性穿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汉族传统服饰从此消失,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服饰、丧葬服饰等还保留了部分汉服特征。 近现代时期 - 汉服复兴: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逐渐复兴。人们通过考据和复原,让汉族传统服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服饰#汉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舞蹈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6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深衣:华夏衣冠的文化瑰宝 深衣作为汉服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款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不仅是古人的日常着装,更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形制上看,深衣的特点是“被体深邃”,即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合并,而是蕴含着古人对天地、阴阳、礼仪的深刻理解。上衣象征着天,下裳象征着地,深衣将二者相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深衣的裁剪制作十分讲究,每一处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例如,袖口宽大,象征着天道圆融;领口呈直角相交,代表着地道方正;背后的中缝垂直而下,寓意为人正直。 深衣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穿着规范,展现出古人严谨的礼仪制度。在祭祀、朝会等重要礼仪场合,深衣的款式和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体现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敬重。而在日常生活中,深衣则更为简洁实用,方便人们劳作和活动。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深衣在材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区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深衣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服饰本身,更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道德、秩序的追求,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深衣虽然不再是日常穿着,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无论是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还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深衣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汉服 #汉服之美在华夏 #小科普 #汉服出行 #深衣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