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十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什么意思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如下:字面解释子在川上曰:孔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逝去的事物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舍昼夜:昼夜不停地流淌。深层含义时间与生命的流逝孔子以河水比喻时间、生命或一切不断消逝的事物,强调其永不停歇、无法挽回的特性。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宇宙的运行规律暗含自然界与社会发展的永恒变化,如《周易》中“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与转化中。人生的进取精神后世常引申为劝人珍惜光阴、奋发有为(如“自强不息”)。朱熹注:“自此至终,无一息之停。”程颐则认为:“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哲学本体的思考部分学者认为孔子借河水感叹“道体”的运行——宇宙本原的规律如流水般永恒不息。现代启示这句话在今天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时间宝贵,不可虚度;鼓励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学习更新;表达对生命无常的豁达与反思。例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化用此句:“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既呼应古典,又赋予新时代的奋进精神。总之,孔子一句简单的感叹,融合了对自然观察、人生哲理与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成为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二十五。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孔子名言,出自《论语·子罕》,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修身要旨。我们可以逐句来理解:逐句解读子曰:“主忠信。”字面意思: 要以“忠”和“信”为根本原则。深层含义: “主”是亲近、遵奉的意思。“忠”是尽心尽力、对人对事负责;“信”是诚实不欺、遵守承诺。孔子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对内要“忠”,心口如一;对外要“信”,言行一致。“毋友不如己者。”字面意思: 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关键辨析: 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势利眼。但结合孔子的一贯思想,更合理的解释是:“不如”的范畴: 这里“不如”主要不是指财富、地位,而是指道德修养和学问。交友的目的: 交友是为了辅仁进德,互相学习。如果朋友在品德学问上都不如你,你无法从他身上学到东西,反而可能受其不良影响。积极的理解: 应主动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值得自己学习的人交往。这体现了“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心。“过则勿惮改。”字面意思: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深层含义: “惮”是害怕、畏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最看重的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勇于承认并迅速改正错误,是真正的智慧和勇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整体含义与内在逻辑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流程:确立根本(主忠信): 首先内心要树立“忠”和“信”这两个核心品德,这是做人的基础。选择环境(毋友不如己者): 在外部,要选择能帮助自己培养这些品德的朋友,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完善自我(过则勿惮改): 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这时要勇于面对,及时改正,从而使自己的品德日趋完善。简单来说,孔子是在教导我们: 内心要坚守忠诚与信实,在外要结交那些能提升自己的益友,一旦发现自己有过错,要毫不犹豫地去改正。现代启示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职场中: 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负责任(主忠信);要多向优秀的同事、前辈学习(毋友不如己者);对待工作中的失误要勇于承认并积极改进(过则勿惮改)。个人成长中: 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主动融入积极向上的圈子,远离负能量;把犯错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负担。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句经典的智慧!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二十八。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字面意思是:“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它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于描述自然现象,而是一个深刻的比喻,用来形容人和品格:核心寓意君子的品格在逆境中彰显在风和日丽、春夏之际,所有的树木都枝繁叶茂,很难看出松柏与其他树木的区别。这比喻在太平盛世或顺境中,人人都可能表现得像个君子,很难看出真正的品格。只有当严酷的寒冬(比喻艰难困苦的逆境)来临时,普通的树木都枯萎凋零,而松柏却依然保持苍翠,卓然独立。同样,只有在严峻的考验(如乱世、贫困、挫折、压力)面前,才能检验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定不屈的操守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真正的君子,就像松柏一样,能够经受住考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坚韧不拔的节操松柏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坚贞”、“长寿”、“不屈”的象征。孔子用这个意象,赞美了那种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崇高气节。现代引申与应用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极具现实意义,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看人识人:不要只看一个人在顺境时的表现,要看他面对困难、压力、诱惑时的态度和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的为人。自我修养:鼓励我们培养坚韧的意志,不惧困难和挑战,把它们当作磨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团队与友谊:在顺利的时候,身边可能有很多人;但只有在遇到难关时,依然不离不弃、鼎力相助的,才是真正的伙伴和挚友。总而言之,孔子这句话的精髓在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真正的价值和品质,往往需要在最严酷的考验下才能被最终确认和展现。它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最高赞美。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二十三。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其含义可解释如下: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逐句解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指年轻人;“畏”是敬畏、看重。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因为他们的未来充满潜力,怎能断定后来者不如现在的人呢?这体现了孔子对年轻一代的期许和开放心态,强调未来有无限可能。“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默默无闻(“无闻”指德行、学问无所成就),那就不值得敬畏了。孔子认为中年应是人格成熟、事业有成的阶段,若此时仍无建树,则难有更大作为。核心思想:激励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未来可超越前人。强调年龄与成就的关系:中年应成为社会的支柱,若虚度年华,则潜力耗尽,不再令人敬畏。辩证看待年龄:年轻时潜力无限,但需在成长中实现价值;中年后若未成才,则难以再被寄予厚望。现代启示:这句话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对青年:鼓励拼搏,相信未来;对中年:提醒珍惜时光,持续精进;对社会:重视培养年轻人,同时认可经验与年龄的价值。孔子此言既包容又严厉,既有对未来的希望,也有对虚度光阴的警示。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