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5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高炳宏2月前
京师同文馆成立: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里程碑 公元1862年,晚清的天空阴云密布。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仅割地赔款,还丧失了大量主权。在外交上,清政府因语言不通、对西方事务了解甚少,在与列强的交涉中处处被动。 当时,中国传统教育仍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外交和近代化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教育变革迫在眉睫。 推动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关键人物当属恭亲王奕訢。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在政治上颇具远见卓识,深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留京与英法联军议和,亲身经历了外交上的艰难困境,深刻认识到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 此外,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也积极支持同文馆的设立。李鸿章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国家富强。这些有识之士为同文馆的成立奔走呼吁,成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1861年,奕訢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为了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最初,同文馆只设英文馆,后陆续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等。 然而,同文馆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传统守旧势力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技术是“舍本逐末”,会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一些守旧官员甚至上书弹劾奕訢等洋务派。但奕訢等人顶住压力,坚持推进同文馆的建设。 京师同文馆的成立,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化的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外语,还开设了天文、算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这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科学素养的人才。 同文馆还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外交、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于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标志。它在晚清的困境中诞生,经历了重重阻力,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篇章。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艰难的历史时期,也总有一些有识之士敢于突破传统, 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9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8: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