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5
00:00 / 1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3
虚涵1周前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制度之力破解财富分配困局 2025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揭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布兰克共同摘得此项殊荣。表彰理由聚焦二人在财富分配、社会流动与制度公平机制领域的系统性研究,评委会在公告中强调,他们通过长期历史比较与跨国数据实证,深刻揭示了收入与财富不平等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循环再生产逻辑,并提出了兼具可行性的制度性应对方案。 皮凯蒂早已是当代经济思想领域极具公众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代表作《21世纪资本论》以海量历史数据为支撑,突破性地指出:当资本回报率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时,社会财富不平等将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而布兰克的研究则聚焦制度设计与社会流动的关联,通过实证分析阐明——税收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性别平权制度及代际继承规则,是塑造社会流动可能性的核心变量,为破解阶层固化提供了精准的“制度靶点”。 此次颁奖不仅是对两位学者学术贡献的认可,更延续了过去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让经济学回归人群”的价值取向。回望近年获奖轨迹,诺奖评审的关注重心正清晰地从“市场效率”转向“制度公正”:2019年,班纳吉、迪弗洛与克雷默以实验经济学方法重塑了扶贫政策的科学基础;2021年,卡德、安格里斯特与因本斯将“因果推断”确立为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工具;2023年,克劳迪娅·戈尔丁则深挖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经济结构、家庭制度间的深层关联。这些跨越国界的研究,始终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在高速增长与技术繁荣的时代,制度能否成为“社会失利”的防火墙? 若说20世纪的经济学核心议题是“如何实现增长”,那么21世纪的经济学正在追问“增长的成果该属于谁”。皮凯蒂与布兰克的获奖,再次将“财富与制度的关系”推至公众视野中心。他们用数据与逻辑明确证明:经济不平等并非“命运的必然”,而是“制度选择的结果”——当资本积累速度超过社会再分配能力,贫富差距便会向政治不平等传导;当教育、税制与公共服务出现失衡,“机会公平”也将沦为空谈。 当下的世界,从欧美到拉美、从亚洲到非洲,均面临着财富集中、阶层固化与民粹思潮崛起的共同困局。技术革命未带来普惠性增长,反而让算法与资本联手加剧社会分层。在此背景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选择不仅是一次学术判断,更是一种“文明呼吁”:各国政府修补社会公平,依赖的不应是口号,而是精准的制度设计…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