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究竟是什么?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 三十而立:通常指人到了三十岁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事业和家庭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较为清晰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在言行举止和外在社交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岁,经历了许多世事,对人生百态、社会现象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困惑迷茫,能够明辨是非和善恶,对各种问题有较为成熟的看法和判断。 - 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岁,人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局限性和自然规律,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从而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怨天尤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 -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与自己不一致而产生抵触情绪,能够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心态更加豁达和宽容。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时,人的行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越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此时,人的修养和境界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完全融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治。#人生百态都是生活 #人生哲理感悟 #人生百味自己体会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在《论语》中,有几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是落魄的士阶层,从小饱尝生活艰辛。在15岁时他就立志,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发现学习乐趣,走上终身成长之路,启蒙。 [2]三十而立 孔子三十岁就创办了学校,小有名气。三十而立,是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能在生活和事业上独当一面,可立足于社会。不焦虑,不惧怕,淡定从容的,继续走在终身成长路上,觉醒。 [3]四十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自己对事物有透彻的看法和清晰的判断。即使选择再多,再复杂,也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看透事物的本质,《学而篇》"贫而乐,富而好礼",修身。 [4】五十知天命 知道哪些事不能为人力支配。不怨天尤人,管理好自己的影响圈和关注圈,学会和自己和解 人生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大部分人活不好,就是活颠倒了,一天到晚在管老天的事,管别人的事,挫折很严重,怨天尤人。知命。 [5]六十而耳顺 稳定高自尊,变得更加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加开放和宽容。包容。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不超出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能随心所欲地过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从容。#孔子#论语#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圣贤教育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论语·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于社会(自立于世),四十岁时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领悟天命,六十岁时能平和听取各种言论,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核心思想** 1. **终身成长观** 孔子将人生分为六个阶段,强调每个阶段应达成的精神境界,体现儒家对持续自我完善的追求。 2. **道德内化过程** 从“学”到“立”,再到“不惑”“知天命”,最终实现道德与行为的完全统一,展现儒家修养的阶梯性。 3. **天人关系** “知天命”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命运关系的思考,主张在顺应规律中实现人的价值。 **常见误解辨析** - **“三十而立” ≠ 成家立业** 儒家语境中,“立”指人格独立与道德自觉,而非物质成就。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可见“立”与礼、德密切相关。 **“耳顺”非被动接受** 并非盲目认同他人,而是通过修养达到对复杂现象的深刻理解与包容。 **现代启示** 1. **年龄与成长的辩证关系** 当代社会常以物质标准衡量人生阶段,孔子则强调精神成长的节奏,提示人们关注内在成熟度而非外部标签。 2.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学习贯穿一生,呼应现代“终身学习”理念。 3. **应对中年危机的智慧**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为现代人提供化解迷茫的路径:通过持续修养明晰人生方向。#春暖花开奔你而来 #论语#樊登读书 #修身养性 #每天学习一点点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