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知识分享 #涨知识 #每日分享 #知识科普 #干货 国学经典:读《菜根谭》——才智与气节的平衡之道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菜根谭》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才智与气节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学问和德性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那些才智出众、反应敏捷的人,往往容易因自恃聪明而变得浮躁不安,因此需要用深厚的学问来安定他们的心神;而那些气节高尚、性格刚强的人,容易因为过于激昂而产生偏执,需要用良好的德性来调和他们的刚烈。它告诉我们,才能与气节虽然都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平衡与调和,也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阻碍。 在修身养性方面,这句话提醒我们,才智和气节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制衡。对于才智英敏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但也容易因为过于自信而变得急躁和冲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学问,可以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培养出一种沉稳和谦逊的品质。而对于气节激昂的人来说,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但这种性格也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过于固执己见。以德性为基础,培养包容和豁达的心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避免因偏执而陷入孤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有些人聪明伶俐,思维敏捷,总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这样的才智如果缺乏沉淀和深度,可能会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显得浮躁和浅薄。相反,那些有着坚定信念和高尚气节的人,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但也可能因为过于执着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实际情况。通过学问的积累和德性的培养,可以让这些人才华得以更好地施展,同时也避免了因性格缺陷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学习领域,这句话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那些天赋聪颖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但这种优势也可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骄傲自满,缺乏耐心和毅力。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培养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加稳健的进步。而对于那些有着强烈正义感和道德感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在面对不公和挫折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然而,这种反抗如果缺乏理性和包容,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通过培养良好的德性,让他们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共同成长。 在工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善于发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
《古文观止》打卡Day146|梓人传 读《梓人传》,如见柳宗元以“梓人营室之术”喻“宰辅治国之道”,字里行间满是对杨潜“运筹全局、善驭群工”的推崇,对“矜能炫技、越俎代庖”者的警醒,更有对“居其位不谋其政、侵其权不任其责”的深刻批判,道尽中唐士人“以小喻大、针砭时弊”的智思,以及对“明体要、善统筹”的治理期盼。 ✅ 开篇破题:以“奇人奇能”立根基 文章以“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门愿佣居”起笔,先勾勒梓人“携寻引规矩、无砻斫之器”的特殊行头,再借其自白“善度材、指使群工”“舍我莫能就一宇”的自信,凸显其“不亲细役、专司谋划”的职业特质。继而以“床阙足不能理,欲求他工”的细节制造反差,埋下“看似无能实则大能”的悬念,不直接论治国,却以梓人“营室不用斧斤”的奇能为引,暗藏“为政在谋不在劳”的核心要义,开篇巧妙且引人探究。 ✅ 中间析理:以“对比”明本质 文中紧扣“梓人营室之法”与“宰辅治国之理”展开双重对比,层层拆解核心逻辑:先借京兆尹饰官署的场景,展现梓人“左持引、右执杖,挥斥群工”的统筹之能——画盈尺宫样而曲尽规制,按图构大厦而无进退,斥退不胜任者而众莫敢愠,点明其“舍手艺、专心智、知体要”的成事关键;继而对比“他工”“亲执斧锯、各司其技”的劳形,反衬梓人“运筹全局、不伐其功”的智慧。再由营室引申至治国,将梓人的“规矩绳墨”比作宰辅的“纲纪法制”,将梓人的“指挥群工”比作宰辅的“任用百官”,批判“不知体要者”“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的谬误,在“营室”与“治国”的类比中,直指“为政当抓纲领、善统筹,而非事必躬亲”的本质,逻辑严谨且说服力强。 ✅ 结尾立论:以“喻理”升主旨 文末以“梓人之道类于相”的论断承上启下,先回应开篇悬念——梓人虽不能修床,却能建大厦,正如宰辅虽不亲细务,却能安天下;继而对比“良梓人”与“劣梓人”:良梓人坚守原则,若房主弃坚固而就倾圮,则卷术而去;劣梓人贪利屈道,致屋坏而推诿罪责,暗喻良相当“明体要、守底线”,不为私利而屈从。最后以“书而藏之”点明写作意图,将梓人营室的智慧升华为治国的准则,警示为官者当“抓纲领、善用人、弃细务”,勿陷入繁琐事务而失全局。结尾由术及道、由事及理,既收束前文对比析理的内容,又将“统筹全局”的道理从营室延伸至治国,简洁有力且余味悠长。
00:00 / 1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古文观止》打卡Day145|种树郭橐驼传 读《种树郭橐驼传》,如见柳宗元以“种树之术”喻“治民之道”,字里行间满是对郭橐驼“顺木之天”的赞许,对“爱之反害之”的种树人的警醒,更有对“繁政扰民、违逆民性”的深刻批判,道尽中唐士人“以小见大、针砭时弊”的智思,以及对“简政宽民、顺应天性”的治理期盼。 ✅ 开篇破题:以“奇人奇术”立根基 文章以“郭橐驼,不知始何名”起笔,先勾勒其“病偻伏行、类橐驼”的奇异外形与得名由来,随即聚焦其核心所长——“业种树”,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凸显其声名,再以“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莫能如也”的反差,抛出“种树之术何以精妙”的悬念。不直接论理,却以“奇人奇术”为引,暗藏“行事当顺其本性”的核心要义,开篇便抓住读者注意力,立意巧妙且铺垫自然。 ✅ 中间析理:以“对比”明本质 文中紧扣“种树之法”与“为官之理”展开双重对比,层层拆解核心逻辑:先借郭橐驼之口,道出种树真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具体阐释“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的栽种要领,以及“莳若子,置若弃”的养护之道,点明自己“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的朴素原则;继而对比“他植者”的谬误:或“根拳而土易,培之过或不及”,或“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甚至“爪其肤、摇其本”,最终“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再由种树引申至治民,点出官吏“好烦其令”的弊端——“旦暮呼召、督耕勖植”,致使百姓“辍飧饔以劳吏,不得暇蕃生安性”,在“种树”与“治民”的类比对比中,直指“违逆天性则事与愿违”的本质,逻辑清晰且说服力强。 ✅ 结尾立论:以“喻理”升主旨 文末以问者“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提问承上启下,郭橐驼虽自称“不知官理”,却以乡居所见点破官吏扰民之害,暗合种树与治民的共通之道;继而以问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顿悟,点明文章“借种树喻治民”的核心意图;最后以“传其事以为官戒”收尾,既呼应传记体例,又直接点明写作目的——警示为官者当“顺民之性、简政宽宥”,勿以繁政苛令侵扰百姓。结尾由术及道、由事及理,既收束前文对比析理的内容,又将“顺应天性”的道理从种树延伸至治民,简洁有力且余味悠长。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范雎说秦王 #古文观止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范雎说秦王》原文如下: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19: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知识科普 #智慧人生 #涨知识科普 #百科知识 #生活常识科普 国学经典:读《菜根谭》——悟简得味,澄心映月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菜根谭》中的这句话,以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引领我们领略简约的智慧与内心的澄明。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一勺水,便能尝出四海之水的味道,世间的道理不必一一去尝遍;千江中的月影,都是一轮明月的倒影,心灵的明珠应当独自明亮。它启示我们,不必贪求外在的繁杂,真正的智慧在于从简约中领悟本质,在内心中保持清明。 在修身养性方面,这句话提醒我们,外在的追求往往让我们迷失方向,而内心的修炼才是关键。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驱使,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要从这些外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内心的修炼,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明亮。通过冥想、内省等方式,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珍贵品质,如善良、宽容、慈悲等,让它们在内心中熠熠生辉。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琳琅满目的选择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困扰。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必一一尝试,而是要学会在简单中发现美好。一勺水,若能细细品味,也能感受到大海的广阔与深邃。生活中也是如此,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段宁静的时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不需要拥有一切,而是要学会珍惜当下,从简单的生活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学习领域,这句话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学习并非要穷尽世间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抓住核心与本质。对于学生而言,与其广泛涉猎却浅尝辄止,不如深入研究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真正掌握它们的内涵与应用。例如,在阅读时,深入理解一本经典著作,比泛泛地浏览大量浅显的读物更能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与知识储备。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学习中保持内心的专注与宁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让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炫耀。 在工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繁杂的事务和表面的荣耀所迷惑,而要专注于工作的本质与内在价值。一个优秀的员工,不是追求参与所有的项目,而是能够在关键任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团队创造实际的价值。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澈与专注,不被名利所左右,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与人生价值。 《菜根谭》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简约的智慧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4天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 侍中、 尚书、 长史、 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 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 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 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天正7月前
#个人爱好 读古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2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