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9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8: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木兰心1月前
#哲学与人生 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这篇开学致辞最近很火,有很多人说看了心情舒畅。程教授所谈到的问题,本质上是一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作为一个以文科为生的“现实体制人”,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正确“对待”它的首要心态:不是作为“行动指南”,而是作为“精神压舱石”。这篇演讲的核心,是哲学系主任对新生的一场“精神启蒙”。它的目的是塑造心智、奠定底色、拔高视野,而不是提供一份职场生存手册。 它的价值不在于“照做”:我们不会因为这篇演讲,就明天去辞职,或者在工作中拒绝一切“标准化”的任务。体制内的运行逻辑(科层制、文书工作、执行政策)本身就有其必要的规范性和程序正义,这与哲学思考并不天然矛盾。 它的价值在于“内化”:我们应该将它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压舱石和思考的元框架。当在日常工作中陷入重复、琐碎甚至感到异化时,这篇演讲的声音可以提醒我们: 警惕“精神上的死亡”:警惕自己彻底沦为“标准知识接收器”或“文件复读机”。 在“封闭”的生活中保持“开放”的思想:演讲中说“在生活中封闭、在思想中开放”。这的确是体制内生活的完美箴言。工作环境可能是相对固定和“封闭”的,但内心世界可以无比开放。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可以在内心构筑一个比任何职场都广阔的哲学花园。 重新定义“精明”:体制内常被诟病“精于算计”。而演讲则彻底否定了这种“精明”,认为那是短视和焦虑的根源。而我认为这是一种警醒:不要沉湎于职位、级别、人脉这些“特写镜头”下的精明算计,而要用“长镜头”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笃定和自信,应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而非外在的标签。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飞地”:工作之外,必须保留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可以是一个读书会,一个坚持写作的公众号,一个深度阅读的计划。这块“飞地”是你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是你不被异化的保证。演讲里说的“活得纯粹一些,想得复杂一点”,你的“纯粹”就在这片飞地里。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1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