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搞定娃背诗|《夜书所见》动画讲解 📜 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诗意解析 前两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瑟瑟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拂面而过,触动了身为游子的诗人心中的思乡情愫。后两句视角一转,诗人想到家中或许有孩童正在篱笆边拨弄蟋蟀,深夜里,篱笆旁那一盏明亮的灯火,更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 关键词小课堂 • 萧萧:拟声词,形容梧桐叶被风吹动时发出的沙沙声,营造出秋夜的萧瑟氛围。 • 客情:指诗人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涌起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 挑促织:“挑” 在这里是拨弄、逗弄的意思,“促织” 即蟋蟀,“挑促织” 就是孩童逗弄蟋蟀的场景。 • 篱落:指农家院子里的篱笆,是乡村常见的景物,常用来烘托温馨的乡居氛围。 💭 互动思考 1️⃣ 景象感知: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夜的景物?这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2️⃣ 情感梳理: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 细节体会:“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一细节,为什么能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 参考答案 1️⃣ 诗中描写了梧桐叶、秋风、江水、篱笆、灯火、蟋蟀等秋夜景物。这些景物营造出萧瑟、清冷又略带温馨的氛围,萧瑟清冷来自 “萧萧梧叶”“江上秋风”,温馨感则源于 “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诗人的情感从最初因秋夜萧瑟而产生的孤寂、愁绪,转变为对家乡的思念。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体现出孤寂愁绪,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则因联想到家乡的温馨场景,涌起思乡之情。 3️⃣ “夜深篱落一灯明” 让诗人想到家乡夜晚,或许也有这样的场景:孩童在篱笆边玩耍,家中灯火通明,充满温馨与热闹。而此刻诗人独自漂泊在外,面对清冷秋夜,这样的温馨细节更能反衬出他的孤独,从而深深勾起思乡之情。 💡 知识拓展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的诗人,他的诗多以田园、山水、思乡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善于从寻常景物中捕捉细腻情感,《夜书所见》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唱学古诗词 #儿童动画 #儿童睡前故事 #诗词 #国漫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