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5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8: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9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5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7: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新爷3周前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但至今仍无确凿定论。以下是目前主流的几种推测及其依据: 1. 自焚说 官方记载:根据《明太宗实录》和《明史》等正史,朱允炆在南京城破时下令焚宫,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朱棣后来发现一具焦尸,以天子礼安葬,并辍朝三日。但尸体身份存疑,可能为马皇后或太监。 政治动机:朱棣需要朱允炆“已死”以巩固皇位合法性,因此官方说法可能掩盖真相。 2. 出家为僧说 逃亡与隐居:野史和民间传说称,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密匣,内含僧衣、度牒和皇宫地道图。朱允炆借此化装成僧人逃出南京,流亡至云南、贵州、江苏等地。明成祖曾派胡濙搜寻16年,最终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发现其踪迹,但朱允炆已无复国之意。 考古线索:福建宁德上金贝村发现一座高僧墓,碑文“圆明大师”被推测为朱允炆的化名;江西三清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也被认为可能是其葬地,因“藏竹”谐音“藏朱”。 3. 逃亡海外说 郑和下西洋的隐秘目的:有学者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部分原因是为搜寻可能逃往海外的朱允炆,以防其组建反抗势力。 4. 隐居民间说 后裔认祖:湖北“让氏”家族和湖南湘潭“何氏”家族均称是朱允炆后裔,家谱记载其改名隐居(如“让銮”意为“让位”)。但缺乏直接证据。 地方传说:贵州、四川等地也有家族自称朱允炆后代,但多为口述或族谱记载,可信度存疑。 5. 被朱棣秘密处决说 政治现实:部分学者认为,朱棣不可能容忍朱允炆存活,可能将其软禁或秘密杀害,再对外宣称自焚。 争议与未解之谜 证据矛盾:自焚说缺乏明确墓址,而出家说依赖野史和间接考古发现。朱棣的长期搜寻行为(如胡濙、郑和行动)反而间接支持朱允炆可能存活。 现代研究:近年对地方志、石刻密码(如三清山楹联)的解读为出家说提供了新线索,但仍需更多实证。 综上,朱允炆的下落仍是明史最大悬案之一,自焚与出家为僧是两种最主流的假说,而民间传说和家族记忆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谜题。未来若发现更多史料或考古证据,或许能揭开真相。 #马拉松 #马拉松比赛 #天然氧吧 #乡村田园生活 #最美乡村风景
00:00 / 06: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徐氏是徐达的长女,自幼天资聪慧。《明太宗实录》记载,徐达曾对徐母说:“我这个女儿的天赋非常,应当用经史知识来丰富她的学识。”于是在那个女子普遍不读书论道的年代,徐家特地为徐氏请老师教学。 徐氏不负徐达的期望,启蒙之后,更是有了过目不忘的能力,凡看过的书籍,均是背诵成文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徐氏更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一点,即博览群书的过程中,能将先人的精华思想化为己用,付诸言语或行动,凡此种种,均构成了她的出类拔萃。 当时的人提起徐氏,就会想到她的优秀,故又用“女诸生”来称呼她。在明代,“诸生”一词常代指受到过儒家正统教育的生员,徐氏的称号,足以表明她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多采用皇子迎娶臣女,公主下嫁臣子儿子的办法来稳定明朝政权,听闻徐达的女儿如此优秀,他自当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一门好婚事,思来想去,便选中了自己最喜欢的四子来迎娶徐氏。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包办婚姻”,竟然异常圆满。 朱棣比徐氏大了两岁,两人年纪相仿,相处融洽。 徐氏曾在《内训》一书中提到,自己早早入宫侍奉皇上和皇后,也借此跟朱棣培养感情,这种类似于“两小无猜”的爱情,为朱棣和徐氏的婚姻打下了非常牢靠的基础,也正因为有了徐氏,朱棣的帝王之路才更加顺遂。 徐氏有多么德才兼备,用如今的话说,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1380年,年方18的徐氏跟随朱棣离开南京远赴北平。初入燕王府,她跟朱棣就遇到难题。 燕王府内机构众多,既有审理所、良医所等政府机构,又有伴读、教授、管理等辅助机构,这些都需要时任燕王的朱棣处理,朱棣分身乏术,难以应付如此多的政务。 徐氏见状,便主动发挥了自己女主人的才能,帮助朱棣分担工作,此后20多年,在徐氏的料理下,整个燕王府一片祥和宁静。 除了当好“贤内助”外,徐氏于朱棣登上皇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帮助。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率人前去讨伐大宁地区,曹国公李景隆见此机会便趁机攻击兵力薄弱的北平。 当时。北平城内留有世子朱高炽和徐氏,朱高炽无用兵之能,北平的防御部署,多依靠徐氏谋划。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徐氏临危不惧,与守城大将一起筹谋规划,甚至做好了与北平一同灭亡的决心。 她号召全城百姓一同抗敌,发给大家每人一副铠甲,随后她登上城楼监督作战,有了她的冲锋在前,守城的妇女百姓一鼓作气,硬生生用石块瓦砾等武器拖延时间,直至朱棣顺利回师。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夫其罪当杀,犹请命于朝,况不闻有罪?吾弟纵恣暴戾如此,独不记建文时拘囚困苦之辱耶?—《明太宗实录卷十七》 代王妃徐氏,秉承了徐家的家风,极为温良贤德,由此不为朱桂所喜,反而偏爱生育了宣宁王朱逊炓、怀仁王朱逊烠的妾室徐氏。 等到朱棣乃至仁宗朱高炽相继驾崩,新天子宣宗朱瞻基已经是侄孙之后,朱桂更是肆无忌惮,带着宣宁王、怀仁王这两个儿子,穿着短衣、小帽,手执大棍,袖藏斧锤,在大同城内追打无辜百姓。 在宣宗严词警告之后,代王略有收敛。但当宣宗驾崩,侄曾孙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朱桂故态复萌,新天子不得不亲自写信予以告诫,里面有一句特别厉害的话:“不然则祖宗之法具在,予固不得而私也。”意思就是再不改,小心我废了你。 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作恶多端的朱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曰简。谥法“平易不訾”曰“简”,真不知道礼部官员给出这个谥号的时候,良心会不会痛?大同军民在听到这个谥号的时候,会不会愕然无语。 第三代代王 代隐王朱仕壥 朱逊煓,代简王嫡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册封为代世子。这位世子殿下其实和老爹很像,也是个“违越礼法”的主,再加上徐小妾的挑拨离间,让父子之间不但水火不容,甚至还到了拔刀相见的地步。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尔不能以礼正家,惑于妇言,陷世子于恶。且世子未有极恶大过,尔必欲杀之?屏居于外,使惶惶无依。为人父者,此独何心?—《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六》 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二月,朱逊煓去世,终年二十六岁,谥曰悼戾。此后以子朱仕壥袭爵,追封为代王,谥曰戾。谥法“知过不改”曰“戾”。 朱仕壥,代戾王庶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册封为代世孙,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封代王。由于父亲的缘故,朱仕壥从小就不受祖父待见,直到十四岁还没有开蒙。宣宗收到代王府左长史戴礼的奏报之后极为震惊,压着怒火给意图夺嫡的代藩郡王赐了一道敕书,里面点明了朱仕壥的身份,让他们不要痴心妄想。 盖世子之子,太祖高皇帝之曾孙。世子之母,皇祖妣仁孝文皇后之亲妹,皆国家至亲。王宜致诚敬,不可怠忽。庶副朝廷惇厚至亲之意。—《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 好不容易袭爵之后,朱仕壥转头就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碰上了瓦剌大军南侵。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战死,大同边军主力几乎“全军覆败”。(请看第三集)#代王府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