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54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0
《论语》阳货第十七.0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今译 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十分接近,由于习染不同才相差很远。" 引述 孔子对"性"的提示,在《论语》中,只有这一句。难怪子贡曾经感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就算这一句话,也没有说明什么叫作性,又相近到什么程度。 "性相近"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同类意识"来表示。人与人在一起,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产生同类意识,所以才称为人类。"相近"是相差不远的意思,既不完全相同,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应该是"性相近"的最好写照。 "习相远"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个别差异"来形容。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所养成的习惯,互有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应该是"习相远"的真实注解。 "性相近"是学习的基础,只要认真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习相远"是学习的结果,稍微不谨慎,便相差很远了。 "性相近也",可以用来说明人性原本彼此相近,却不能因此推定人性是善或恶。"习相远也",可以推论人性是可以塑染的,否则怎么能够由于习染而使原本相近的性,变成相远的人呢?孔子的人性观,应该以告子所说:无善无恶。后人可以塑染,则是大家必须努力的重点。 生活智慧 (一)性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本性。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性善,但他把仁当作人性的共通点,隐含有性善的意思。由于后天的塑染,才能启发先天的仁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主张人性可塑,并未直接说明孔子主张性善。 (二)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作用,自己决定学好,属于主动;接受环境影响,学坏了,属于被动。可见习的结果,大多可以自行决定,不能完全怪罪于外界的环境,这是孔子主张"反求诸己"的重要原因。 (三)习有仿效和自觉双重作用,一方面仿效,一方面必须自觉。所以学和思要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姑且不论自己的性如何,都应该好好学习。 #论语遍地开花 #读书分享 #论语的生活智慧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1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
00:00 / 1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4
00:00 / 1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3
1年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 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学习心得: 人在本性上大体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与人品行的极大差异。而孔子认为人的品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加以改变的,因而主张“有教无类”。故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就是《刻意练习》主题: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天才,包括莫扎特、帕格尼尼等,在别人看来是天才,实际上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很多人强调天赋,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认知失调: 如果一个人很出色,而你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他的优秀,甚至超越他,可你并没有这么做,没有像优秀的一样去努力,自己不够用功。这样认知失调就会产生,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会不舒服。 所以认为那是天分,认可那些其他条件,心中自然就会安定很多。 这种想法耽误很多人。 其实我们的天资、禀赋、智商这些先天的本性是很接近的。 人和人的智商差别非常小的,天资、禀赋差别更小。 但是“习相远”。 习,不只是学习,还有接触、练习、熏陶。 所以一个人的优秀,往往和他生活的环境、家庭有关,不只是单纯的遗传,更多的是熏习的氛围。 爱因斯坦自小接触电厂、灯泡的元器件,十几岁便已经掌握了电磁理论,同理,拉瓦锡家的药铺也为拉瓦锡的化学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百年,也是因为孟母认为环境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家长能给孩子创造什么环境,让他接触什么事物,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习相远”! 孩子是一张白板,最后画成什么样的图形,是一生的教育决定的。 我们要相信后天的训练,相信后天的努力。 推荐书目:《刻意练习》 #论语 #孔子 #国学智慧 #智慧人生 #文化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1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三字经》与孔子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曾经提到过,要了解中国文化,《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两本书非常重要。一个美国人跟我学了一年《易经》,然后用英文写了一本关于《易经》的书,在美国各大学应用。这位美国朋友说,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我们年纪都太大了,应该把下一代培养起来,于是把我最小的一个孩子带去了,当年才十二岁。不过每年暑假都回来,习毛笔字,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在美国已经读到高中了,最近写信回来告诉我,在美国课余读《三字经》、《千字文》,他说愈读愈同意其中的道理,并要我把“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特别加以解释。这两句话就是来自《论语》,所以我们不要轻视了《三字经》,我们这一代,一开始就读这本书,现在的学生,对这本书是不是能够完全解释明白,还是一个问题。我始终赞成小孩子在课余要背诵这本书,到长大了拿出来,一点一滴都有用。“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解释人的心理。人的性质虽有相近之处,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现在大学联招分组的办法,问题实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试之前对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结果考取被分发之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宜这个科系。这就是糟蹋人才。现在的所谓性向,不是性相。“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质相近,但是各人兴趣不同,习惯也不同。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硬是不喜欢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这一门工作上,慢慢习惯了,就与原来个性的兴趣越来越远。这还是表面的解释,照这样说法,用来作孔子与阳货见面的解释,等于拿孔子的话自己作声明,他们都希望孔子出来做官,后来孔子硬不出来。各人兴趣不同,习性也不同,没有办法与这个时代社会沟通,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自己始终超然独立地站住,这就是“性近”、“习远”的道理。这种修养是很难得的,这是连着上文的说明。 此外我们单独研究这两句话,问题大得很。就是孔子讲到形而上之道了。何谓“性近”“习远”?这个“性”字,在现代哲学思想上,也可以说是指人性。什么是人性?是个问题。根据中国文化,都用孟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没有坏人。关于性善、性恶的问题,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性,虽然是有了生命的后天之性,但人一生下来,在婴儿阶段的天赋之性,还近于先天的本性,总是善的。
00:00 / 09: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