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网上看到一段话,触动了我:“旅游,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你终于抵达那个心心念念的地方,往往会发现,它和你平日生活的地方,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不知从何时起,旅行变成了许多人的“打卡任务”。我们揣着精心整理的攻略,花费不菲,汇入人潮,按部就班地完成流程,仿佛贴上了“去过”的标签,就能暂时掩盖内心的某种空洞与迷茫。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代偿心理”。意思是,当现实生活过于平淡庸常,我们便渴望用远方的“新鲜感”来逃离。可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发现,那份热闹似乎总是属于别人,自己终究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映入眼帘的,常是千篇一律的古城,大同小异的网红地;品尝到的“特色小吃”,或许只是换了地址的连锁快餐;就连那山高水长,也似乎被浓厚的商业气息磨去了天然的棱角。 “行万里路,见天地众生”的豪情,在亲身体验之后,有时会化作一声淡淡的“就那样”。好像什么都见识过了,又好像什么痕迹都未曾真正留下。 一场旅行,很多时候,就像是在别人的日常里规规矩矩地转了一圈,然后,将此前对那个地方的所有想象与执念,轻轻放下。 它未必能让我们感到更自由,也未必能真正摆脱生活的困扰。当你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或许会渐渐明白: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内心的秩序,进行一场自我的塑造与更新。 古人云,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古人没有明说的是:书若读不透,路走得再远,也近似一个传递信件的邮差;人若想不通,纵使环游世界,也不过是换个方式打发原本就感到茫然的时间。 心若没有栖息之地,到哪里都像是在流浪。 旅行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逃离,可我们逃来逃去,最终需要面对的,还是那个如影随形的自己。你带着一身疲惫出发,归来时,行囊里装着的可能仍是疲惫;你揣着满心迷茫上路,回程时,那份迷茫或许有增无减。 我格外喜欢一句话:“五百公里之外可以是一场旅行,五公里之外,也可以是一场旅行。” 无论我们走过多少地方,最终总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上。 所以,与其劳神伤财地去丈量地理坐标,或挤进人山人海凑一份热闹,不如学着在自家阳台的花开花落间品味诗意,于一粥一饭的柴米油盐里找寻真味。将每一个日子,过得足够具体、足够真实、足够满足,也足够喜欢。 风景从来不在遥远的远方,而存在于你的心里。这世间,任何一个能让你静下心来,感受爱、感受喜悦、感受生命脉动、感受风吹云散、感受花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