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3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09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6
吴石,一位深藏功与名的英雄,他的故事在岁月的尘埃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在被叛徒蔡孝乾出卖后,押往刑场的1950年,他的妻子王碧奎仍对他的真实身份懵懂无知。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细微瞬间,成为她回忆丈夫的珍贵片段。夜里,吴石总是谨慎地将写字台抽屉锁得死死的,那锁住的或许是国家机密;看报纸时,他突然压低声音,那是他对局势的密切关注。面对妻子关心的询问,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没事”,然而那黑眼圈却暴露了他工作的艰辛与疲惫。 王碧奎在丈夫牺牲多年后,才从通知中得知“吴石是咱自己人”。这一消息犹如一道迟来的光照进她的生活,但她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默默地将奖状折好塞进枕头。这份平静背后,是对丈夫的深深理解与支持。她继续靠给人缝衣服换粮票,艰难地维持生计。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始终坚守着丈夫的秘密和尊严,到死都没把丈夫的名字卖给记者换钱。 吴石夫妇的感情,是在特殊岁月里的默默守护。吴石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王碧奎则在背后默默支撑着家庭。他们的故事,是对忠诚和坚守的最好诠释。吴石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王碧奎的坚韧,是对丈夫事业的延续,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支持。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懂得在国家和民族面前,个人的利益是如此的渺小。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祭奠英烈 #老照片 #人物故事 #吴石 @DOU+小助手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08
安南谣3天前
王碧奎为何能活命?吴石牺牲前三个月开始布局,真相让人不禁泪目 #吴石 #致敬英烈英雄不朽 王碧奎为何能活命?吴石牺牲前三个月开始布局,真相让人不禁泪目 1950年6月,台北青岛东路军法处,凌晨四点,枪决名单念到“吴石”时,他抬头问了一句:“我太太的判决书,能不能再轻一点?” 没人回答,只给他五分钟写遗书。 他没用那纸写“主义”或“信仰”,只写:“碧奎不识字,别让她签字,求你们。” 三个月后,王碧奎真的走出牢门,阳光刺眼,她以为老天瞎了眼,其实是丈夫把最后一口气,换成了她的路条。 吴石把“活路”拆成三步,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数秒。 第一步,离家。 1949年8月,太平轮还没翻,他把大儿子、大女儿留在上海,托给老友何遂。 王碧奎哭到码头,他只说:“先过去,开学再接。” 转身就把孩子的照片撕成两半,一半塞进自己西装暗袋——万一搜身,照片没地址,孩子安全;一半留在何遂手里,日后相认。 后来人们才看懂,这叫“分散风险”,用骨肉做骰子,赌的不是输赢,是血脉别断。 第二步,做戏。 到台北,吴石把家安在和平东路二段,隔壁就是宪兵队。 每天晚饭,他故意把筷子摔了,吼她盐放多;牌桌上传出他半夜摔门去办公室睡。 副官送公文,他当着人面把卧室门反锁,让王碧奎“嘭嘭”拍门,骂得整条巷子都听见。 情报局档案里记了一笔:“吴妻愚钝,不识字,无共谍嫌疑。” 就这几个字,后来法官念给她听,她才知道,那些吵到邻居捂耳朵的夜晚,是丈夫在给她缝护身符。 第三步,押人。 1950年3月,吴石被铐走,先押进警总保安处。 第一次审讯,他把所有电报往自己身上揽,顺带提了一句:“北伐漳河,我背过陈辞修。” 审讯官把这句原封不动写进笔录。 陈诚看到卷宗,沉默半天,只批了四个字“留有余地”。 军法局原本拟了“王碧奎有期徒刑九年”,陈诚用红笔划掉,改“三年”,再改“七月”。 笔录里还有一行小字:“吴石在押期间,曾三次绝食,均因担忧其妻失眠。” 墨迹晕开,像泪痕。 王碧奎出狱那天,没人接。 她走到台北车站,口袋里只有狱友塞的十块钱新台币。 她买了张最慢的普通车票,坐到万华,下车时,一个穿便装的男人塞给她一个信封,里头是陈诚手令: “改名王慧,赴台中农学院任舍监,月薪二百,不得对外透露身份。” 她照做,一藏就是四十年。 直到1994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立碑,她才在碑群最后一排找到丈夫的名字——没有照片,没有生卒,只有“吴石”两个字,像当年撕成两半的照片终于拼回。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