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2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历史唯一一个以黑色为尊的的朝代,大秦帝国!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黄色是皇帝的专属,象征着尊贵,比平常百姓不能穿;红色也象征着尊贵,只有权贵甚至为官者才能穿。但是在秦朝,时兴什么衣服款式,什么颜色尊贵,都是根据秦始皇的喜好说了算。秦朝国祚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可磨灭。秦始皇统一七国后,以黑色为尊。原因是因为周人的图腾是火,因秦始皇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所以认为是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大秦王朝沿袭战国的习惯,并没有做多大的调整。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深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後,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秦汉时代也有裤子出现,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说到秦汉男子的头饰,不能不提到头巾,因为一般男性戴头巾,是从秦汉才有的风俗。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废除六冕,只采用一种祭祀礼服。《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属水德之故。后来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而女服更是以迎合秦始皇的喜好为主。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仍受五行思想支配。因此秦代妃嫔夏天穿“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罗裙、五色罗小扇、泥金鞋,以衬托它。#历史 @DOU+小助手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76
中國郎紅 #中国瓷器 #器物之美 #鉴赏 #单色釉 #陶瓷 中国人对红色的推崇和热爱,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对火与血的崇拜和恐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对商王的权威发出了最终的挑战,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身披天智玉琰,自焚于鹿台,自此人王时代终结。商朝五德属金,火克金,故周德属火,自此后有周800年,天子服裳均以大红为尊。 当人类发明陶瓷施釉着色技法以后,便执着于将正红色施于瓷器表面,但这一理想,无论是唐宋的钧红釉还是元代釉里红,都没能稳定的实现。今天我们知道,所有的高温红釉都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1300度的窑火里,用还原焰烧成着色。高温下的铜离子异常活跃,着色温度区间只有十几度,且对窑内气氛极其敏感,所以成瓷率极低。自永宣之治之后200多年间,因为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再没能成规模的烧制出高温红釉瓷器,直到康熙年间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就是时任江西巡抚兼督陶官的郎廷极。郎廷极在复烧永宣祭红釉的过程中,创烧出了一种发色较祭红釉更富有变化,红色也更为饱满的红釉瓷器,后人称之为郎红。这是中国几千年陶瓷史中,唯一以姓氏冠名的瓷器。和祭红相比,郎红釉的流动性更强,在瓷器下部由于釉水的流动堆积,会形成由浅到深的色彩变化,同时由于更高的烧成温度,郎红瓷器的玻化感更强,在强光下,有着耀眼的宝石光芒。 这三件郎红瓷瓶,均采用了传统的釉料配方,瓶口白色如灯草雪山,那是釉水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垂流后露出的瓷胎本色,瓶身发色如牛之鲜血,艳丽夺目,烧造过程中釉水的流动,不仅使瓶身的色彩有了浓淡的变化,还让其产生了类似牛毛的纹路肌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和瓶子放在一起,寓意太平有象,这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也是制瓷匠人用泥巴与火,给你我、给世界送上的最美好祝福!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8: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
太戊的故事—— 商朝中兴之主与神权改革的推动者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太戊的故事。 太戊,子姓,雍己之侄,商朝第九任君主,甲骨文尊为“大戊”,享“祊祭”与“彡祭”双轨祭祀,用牲达“百牢”,在位75年(据《竹书纪年》),开创“殷道复兴”时代,其以“祥瑞治国”著称。 太戊在位时: 利用“桑谷共生”的祥瑞政治:借宫廷突现“桑谷共生于朝”异象(《尚书·咸有一德》),宣称天降吉兆,重振“天命在商”信仰。甲骨文载“戊辰卜,侑于大戊,五羌”,显示其强化王权神授; 加强集权:诛邳侯、征姺国(《左传·昭公元年》),迫使东夷诸部重新朝贡;废雍己时期方国私祭,收回青铜礼器铸造权(殷墟出土太戊期统一纹饰铜鼎); 重用贤臣辅政:重用伊陟(伊尹之子)、巫咸,伊陟作《太戊》训政,巫咸创“巫医合一”疗法(《世本》载“巫咸作医”),开商代文官制度先河。 太戊以“神权整肃,武力慑服”双轨策略,逆转雍己之衰。其统治标志商朝从“兄终弟及”转向“父子相承”,西周“成康之治”多效其法。然迁都埋下九世之乱伏笔,印证“盛极而衰”的历史循环。 后世史官评曰“太戊承衰振敝,诛邳侯以慑东夷,收神权而隆王纲。假桑谷之瑞以明天命,任伊巫之贤以光殷道。虽迁都伏乱,然七十五载承平,实三代中兴之楷式”。 #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民间故事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