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务工大叔的高考作文堪比余华? 对比他们,现在卷子里大多数的作文就像是工业流水线的商品,用华丽辞藻堆砌着毫无意义文章。 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让孩子读那么多书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摘抄那些所谓“好词好句”,去应付、甚至“糊弄”一篇作文吗? 不!读书意义应该是去滋养心灵,是让孩子们站在名家著作的肩膀上,感受真实的世界。 它绝不应该被降格为仅仅服务于应试作文的“素材仓库”。 像我们平时引导孩子读书,我们会先引导他们真正沉浸到故事里,聊聊“这个角色让你想到了身边的谁?”——目标是激发情感共鸣,捕捉孩子最原始、真实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深入一层,思考“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如果换成你,会怎么选择?”——帮助他们剖析故事背后的逻辑,理解复杂的人性和多元的世界。紧密着联系现实生活——“书里描写的这种困境/喜悦,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主人公的某种心情,你自己是否也曾真切体会过?”——这一步是把书中汲取的光亮,真正投射进孩子自己生活的角落,让阅读与生命体验产生深刻联结。 经过这样用心的引导,当孩子提笔写作时,纸上的文字才会自然携带:扎根于生活土壤带来的真实感,这样的文字才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育儿 #儿童教育 #作文 #当大爷大叔来写高考作文 #书果星球阅读馆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山間嵐1周前
我的文字是华丽的辞藻堆砌 那在须臾中燃烧的“我”,究竟是谁?是那终将逝去的形骸,还是那正在燃烧的意志本身? 个体的烛火终将熄灭,然其所隶属的光明,却从未湮灭。如同浪花跃出海面,在阳光下闪耀它独一无二的形态,纵然下一秒它便坠落,但那赋予它形态与光芒的整片海洋,却亘古奔流。我们每个人的创造、爱与思想,并非孤立的火星,而是人类精神星火相传中的一缕光焰。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此心并非我之私心,乃是历代求索者以生命之火共同点燃的文明心焰。 于是,刹那与永恒在此达成了最深刻的和解。那看似矛盾的“逝者如斯”与“未尝往也”,其真义在于:变化是表象,而那生生不息的“生”之本体,才是永恒。我们不必哀叹烛火之短暂,因为我们本就是那永恒“光明”在当下这一刻的显形。赫拉克利特窥见的“一切皆流”的河流,与苏轼感叹的“未尝往也”的江水,原是同一道水流。 故而,真正的生命智慧,不在于抓住什么,而在于全然地、清醒地、充满创造地投入这奔流。在每一个当下的行动中,在日常的耕作、在孤灯下的夜读、在对他人的善意里,活出那永恒本体的尊严与光华。此即“焚身以光”的深意——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证悟后的自然与欢欣。我们以短暂的生命,参与并见证着不朽,这本身,便是最深沉的回响。 #哲学#原创 #随笔#春屿曦风
00:00 / 00: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