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粥、王胜娚《出山》逐字逐句超长解读 在夜半三更过天桥从来不敢回头看 白日里是车水马龙此时脚下是忘川 我独自走过半山腰山间野狗来作伴 层林尽染百舸流秋风吹过鬼门关 一瞬三年五载 品粗茶 食淡饭 六界八荒四海 无人与我来叫板 人间荒唐古怪 竹林外 有书斋 匿于此地畅快 偏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是我装模作样在瞎掰 还是他们本就心怀鬼胎 有人不知悔改 迷雾中混淆黑白 在情怀里市侩 旁人不敢来拆穿 看似时来运转 实则在顶风作案 待曲终又人散 这一出还有谁在围观 在凡尘修炼二十载听闻水能滴石穿 帝王豪杰风云变幻敌不过桑田沧海 我不关心谁的江山只眷恋两小无猜 兴风作浪不稀罕只身固守峨眉山 一瞬三年五载 品粗茶 食淡饭 六界八荒四海 无人与我来叫板 人间荒唐古怪 竹林外 有书斋 匿于此地畅快 偏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是我装模作样在瞎猜 还是他们本就心怀鬼胎 有人不知悔改 迷雾中混淆黑白 在情怀里市侩 旁人不敢来拆穿 看似时来运转 实则在顶风作案 待曲终又人散 这一出还有谁在围观 静悄悄配唠唠叨叨 随便瞧瞧我凑凑热闹 客串也别太潦草 吃的生蚝要蘸个酱料 悄悄你唠唠叨叨 随便瞧瞧你凑的热闹 听到你做个记号 请装进书包别四处招摇 有人迷途知返 便是苦尽甘来 一瞬三年五载 这曲终又人散 #出山 #花粥 #王胜娚 #歌词 #解读
00:00 / 3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69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4
#经典电影片段 #诗词 我对诗词的喜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明知身在远方,却总被某种熟悉的韵律牵引着回头。 这种喜爱始于声音。小时候摇头晃脑背“床前明月光”,还不懂思乡的重量,却先被那四个平仄音调的起落迷住了。汉字在诗词里仿佛被施了魔法,平平仄仄平平仄,像心跳,像雨滴,像某种与宇宙共鸣的密码。 后来,我发现了诗词里的“电影镜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十个字便是一部史诗大片。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扇普通的窗户瞬间变成了穿越时空的取景框。诗人都是最吝啬又最奢侈的导演,用最少的胶片,放映最浩瀚的时空。 但最让我沉醉的,是那些诗句与生命体验不期而遇的瞬间。失意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会从千年前赶来拍拍你的肩膀;漂泊时,杜甫的“月是故乡明”道出了你说不出的心事。春天看见桃花,会想起“桃之夭夭”;秋天走过荷塘,会默念“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成了我解读世界的词典,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能在其中找到恰如其分的注脚。 更奇妙的是那份“遥远的相似性”。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会震撼——原来8世纪的孤独与21世纪的孤独如此相通。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精准地戳中了每个拥有遗憾的现代人的心。这些诗句像一座座桥梁,让孤独的个体在时间里相遇,发现“啊,原来你也这样想过”。 如今,诗词对我已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教会我在浮躁中保持凝视的能力——看一片云不再是云,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赏一轮月不再只是月,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思。 这份喜爱,最终成了一场持续的对话:与古人对话,与美对话,也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对话。在平平仄仄的天地里,我找到了精神的故乡——无论走得多远,回头,它总在那里,明亮如初。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