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本期的主人公叫施锦明,他是公司初创时的4位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启东建筑业早期声名赫赫的“两把半泥刀”中的一把。有趣的是,公司档案中记载有两位同姓同名的施锦明。为便于区分,大家根据年龄大小分别叫他们“大施锦明”“小施锦明”。视频中的这位就是现年94岁的“小施锦明”。 1932年出生的施锦明自幼生活艰难,父亲不幸早逝,栖身的土屋又被台风吹塌。迫于生活压力,刚满17岁的施锦明便跟随师公(其父亲的师父)学艺,开启了匠人生涯。天赋与勤奋令其迅速崭露头角,没过多久,有了一技之长的施锦明便独自闯荡上海滩,并带出了一支素质过强的泥工队伍。1955年,施锦明和侯锡林带领的两支泥工队联合张渭芳、宋占福带领的两支木工队,成立了启东第一支集体性质的建筑队伍——汇龙镇泥木业建筑合作小组(启东建筑公司前身)。 尽管只有小学学历,但施锦明求知欲强,勤于学习。小组成立没多久,他便主动申请赴南通建筑学校学习深造。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让他成了启东最早一批掌握建筑设计理论的匠人。学成回来后,他开启了“施工设计双轨并行”模式,先后参与了各类厂房、轮窑、部队营房等数十项工程的施工和设计工作。1967年,其主导的隧道窑工艺改良还获得了当时的国家建委嘉奖。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施锦明还开创性地提出以芦苇替代钢筋制作门、窗框等建筑构件,“土法上马”的智慧既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创新了施工工艺。 1973年,施锦明带队赴南京修缮古建筑,从总统府飞檐到西花园雕梁,精湛的手艺赢得了甲方的赞誉,不仅为公司拿下了后续的江苏省科技局办公大楼仿古建筑项目,也为启东建筑队伍打开南京市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78年,启东在宁施工队伍扩增至12支。为方便统一管理,启东县在南京设立办事处。这一年,施锦明被调离公司,受命执掌启东县建筑管理总站(次年改为启东县基本建设局)驻南京办事处。 虽已退休多年,施老对公司的牵挂却从未淡去。探访时,他因耳背,交流有些吃力,可他仍详细地询问了公司近况,眼中满是关切之情。如今,施老依然保持着建筑工地般的作息:晨星未落即起,暮色初临便眠。每日准时收看天气预报后,他总会在日历上工整记录气象数据——这是老建筑人刻进骨子里的职业习惯。更让人称奇的是,九旬高龄的他竟能熟练通过短视频平台研习养生操,在数字时代续写着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佳话。(小蔡)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
00:00 / 1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3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6: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56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0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3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