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9
汉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其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 - 上衣下裳制:黄帝时期,汉服已具基本形式,人们用麻、丝等材料制作衣裳,采用上衣下裳的款式,用于区分身份地位。 - 深衣的出现:西周时,深衣开始流行,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这种服饰既方便活动,又体现了礼仪规范。 秦汉时期 -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其中曲裾深衣的穿着者以女性居多,长度可达地面,裹紧身躯,下摆极宽,行不露足。 - 直裾深衣与襦裙:直裾深衣在汉代也较为常见,多为男性穿着。此外,东汉后期还流行一种上襦极其短窄、裙子长至垂地的襦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融合与创新: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特点,同时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以及当时潇洒飘逸风气的流行,男子多着宽大外衣,女子服装则在秦汉服饰基础上进行改良,常采用飘带作为装饰。  隋唐时期 - 男子服饰:唐朝时期,男士汉服出现袍衫,领子为圆形,头戴襥头,襥头内有“巾子”作为固定装饰品,巾子形状多样,襥头的两脚在晚唐从软脚改为硬脚。 - 女子服饰:初唐时,女性襦裙多配小袖子,下身是紧身长裙,裙腰高至腋窝,用丝带扎系;中唐以后,裙子变得更为宽松。  宋辽金元时期 - 宋朝:男子服装主要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两种类型,圆领袖口比唐朝时更加宽大;女性基本服饰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常搭配褙子,整体风格清雅含蓄。  - 元朝:受蒙古文化影响,汉族服饰也融入了一些蒙古元素,如质孙服等,同时传统的汉服样式依然存在。 明朝时期 - 全面恢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全面恢复和规范,男子服装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等类型,女子样式则更加多样,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大多仿自唐宋时期,常为右衽。  清朝时期 - 强制变革: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男性穿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马褂,汉族传统服饰从此消失,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服饰、丧葬服饰等还保留了部分汉服特征。 近现代时期 - 汉服复兴: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逐渐复兴。人们通过考据和复原,让汉族传统服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服饰#汉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舞蹈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1
宝子们,说起霞帔,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新娘身穿凤冠霞帔,明艳动人的画面。但霞帔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到了隋唐,窄而长的帔子逐渐变为披帛,因其美如彩霞,得名霞帔。宋代,霞帔被纳入命妇礼服行列,正式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后妃、贵妇们身着霞帔出席重要场合。 明代,霞帔发展至巅峰,从形制到纹样都有严格规定。它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胸前,下缀金玉坠子。皇后的霞帔深青质,织金云霞龙纹;一品、二品命妇的霞帔用云霞翟纹,三品、四品用云霞孔雀纹,五品用云霞鸳鸯纹,六品、七品则是云霞练鹊纹。 清代,霞帔改制为背心式服装,是汉人命妇穿用的服饰,作用等同于男人的官服。 霞帔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常运用绣花、刺绣等技艺进行装饰。在文化内涵上,其纹样寓意丰富。比如,翟纹寓意后妃之德,要求具备仁义礼德;鸳鸯纹象征贞洁,饱含 “夫唱妇随” 之义。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女子出嫁时,正室有资格 “借服” 凤冠霞帔,这一习俗让凤冠霞帔逐渐成为传统中式婚礼的标配,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期许 。 霞帔不仅是一件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在一些中式婚礼和传统服饰活动中,我们依然能看到霞帔的身影,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汉服 #民族文化 #文化 #汉文化 #小知识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