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90多少岁高龄仍在研究,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共4个同名词条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名字由父亲屠濂规取自《诗经·小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55年,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59年,参加卫生部为期2年半的中医培训,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1969年,接受“523”抗疟药物研究项目,任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抗疟药研制。此后,领导团队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展开实验研究。1971年,屠呦呦团队首次获得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年,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同年,合成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此后,带领团队对青蒿素转入更深层次研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科学家 #诺贝尔奖 #中医 #绘本阅读#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啟東2周前
她,摘诺奖成中国第一人:历史上的今天。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16岁时,她曾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的屠呦呦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她考取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屠呦呦:我们做青蒿素,这是中国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药,对抗疟是有效的。他们说这个不仅是找到了一个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它为进一步寻找新药开辟了一条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我父亲常常就说“呦呦鹿鸣”,讲这种话,一直等我做出来青蒿素,人家就觉得跟名字有什么有关系。 呦呦是鹿鸣的意思,典出《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和青蒿素仿佛几千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屠呦呦: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整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吧,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骄傲地向世界宣布: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获新突破,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取得巨大进展。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现在颁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所有的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47
徐伟忠1周前
为何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距离?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技界的“奥斯卡”,每年颁发时都会引发对科研实力的讨论。我国目前仅获得两项诺奖,其中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拿下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唯一被广泛认可的“硬核”成果;另一项文学奖因带有文化、审美等主观因素,常被排除在纯科技成就之外。反观日本,这个仅1.2亿人口的岛国,已斩获近30项诺奖,今年更预计包揽文学、物理、医学三项,差距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首先是科研方向的“偏向性”。我国科研长期聚焦技术工程领域,比如高铁、基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层面,擅长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优化升级,但在基础科学的原创突破上相对薄弱。而诺奖评选的核心,正是对“从0到1”突破性成果的认可,这恰好是我们的短板。其次是科研考核机制的“束缚”:当前以论文数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不少科研人员陷入“为发论文而研究”的怪圈,全球占比最高的中国科研论文中,真正能推动学科进步的优质成果占比不高。 更关键的是,科研缺乏“自由生长”的土壤。一方面,经费分配按上级计划执行,多倾向短期可见成效的项目,难以支撑诺奖成果所需的“十年磨一剑”式研究——要知道,很多诺奖成果都源于科学家数十年的持续深耕。另一方面,资源分配与年龄倒挂:30-40岁是科研人员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但这一年龄段往往缺乏经费、设备等核心资源;而掌握大量科研资源的多为60-70岁的学者,虽经验丰富,却难有颠覆性的创新活力。此外,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待提升,部分基层科研工作者的话语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行政干预过多,让灵感与创造力难以自由迸发。 不过,我们并非没有追赶的可能。日本的诺奖“爆发”,源于20年前推出的“50年获30项诺奖”科学计划,通过长期投入、宽松环境培育创新。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人才基数,只要改革教育模式(减少机械刷题、培养探索兴趣)、优化科研机制(给予长期经费支持、下放研究自主权),或许再过二三十年,就能迎来诺奖成果的集中涌现。#徐伟忠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