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七十二峪之子午峪 子午峪,古称子午谷、子午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地处秦岭北麓。 子午古道是关中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及川东的通道之一,它北起西安市长安区的子午镇,南到汉中市西乡县的子午镇,全长330公里。 古道始建于战国时期,正式开通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后历代多次扩建整治,并设关布防,由民间“微径”发展成为官驿大道。汉王刘邦曾由此道进入汉中,王莽也曾在此修筑子午道。唐代时,子午峪更是因杨贵妃爱吃荔枝而得名“荔枝道”。 子午峪内最著名的景点是小五台和金仙观。 小五台,海拔1530米,由五座山峰组成,分别代表着五位菩萨,因此得名。山中寺庙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度母宫,是终南山里唯一的藏传修行地。山势险峻,视野开阔,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到周边的山峦和山谷景色。 金仙观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原名玄都坛,是皇帝祭天之所。唐玄宗为妹妹金仙公主建造道观,故得名金仙观。这里也是韩国道教祖庭,唐朝新罗人金可记曾在此修行悟道,并将道教传回新罗。金仙观上方约100米处有一处四周绝壁的巨石,即玄都坛,险峻无比,是祭天的绝佳场所。 最经典的一条徒步路线是从子午峪保护站出发,途经金仙观、西衙门口、小土地梁、尖山顶、五道梁、圆灯台、小五台等景点,最后返回保护站,全程约16公里,预计耗时8-10小时。 子午峪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西安周边最受欢迎的徒步和旅游目的地之一。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是人山人海,建议早晨尽早出发,还可以找到一个距离入口近一点的车位。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黄土塬之白鹿原影视城 在西安东南约30公里的蓝田县境内,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黄土台塬横亘于秦岭北麓与浐灞河之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鹿原。白鹿原面积约2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600-780米之间,原面开阔平坦,原边沟壑纵横的典型黄土地貌,为影视城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取景地。这里昼夜温差较西安城区低3-5℃的微气候,使得影视拍摄能够获得更长的黄金光线时间。站在原上北望,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南眺,秦岭的雄姿清晰可见,这种"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白鹿原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竹书纪年》中"有白鹿游于原"的记载赋予其祥瑞之名。汉代时,这里属于上林苑范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述的"荡荡乎八川分流"就包括流经原下的浐、灞二水。唐代,白鹿原成为长安城东郊的贵族游乐胜地,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描绘的正是此处的春游盛况。明清时期,原上星罗棋布的村落形成了典型的关中农耕聚落格局。2012年,随着陈忠实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的广泛传播,这片沉睡的黄土台塬被赋予了新的文化生命,影视城的建设让文学地理完成了从文本到实体的转化。 影视城内,以1:1比例复原的白鹿村堪称关中传统村落的活态标本。村中20余座院落严格遵循"房子半边盖"的关中民居特色,使用传统夯土工艺建造的土墙厚度达60厘米,冬暖夏凉的特性完美复现了先民的营造智慧。滋水县城街区再现了民国时期"九省通衢"的商业盛况,青石板街道两侧的当铺、粮行、茶馆等店铺陈设,均参照陕西省档案馆藏的清末民初商业档案布置。 这座融合了地理奇观、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影视城,不仅成为《白鹿原》《装台》等百余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更是一处让黄土高原"开口说话"的文化场域。当游客抚摸着夯土墙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或驻足聆听原上呼啸而过的风声时,仿佛能听见白鹿原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在这里,地理环境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而是参与历史叙事的重要角色;文化遗产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