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羊4周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我听过最大的谎言 如何解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普遍共识? 第一步,学会提问。 1.这是事实吗?“爱美之心”真的人皆有之吗?(事实层) 2.这种价值取向真的对吗?“爱美”本身是可取的吗?(价值层) 3.这个“美”本身指的是什么?是美好的风景、事物?那么我把人相提并论,是否是一种“物化”、“景化”?(类比归谬) …… 事实上,通过提问曾经你以为无可指摘的“真理”已经开始松动。 第二步,找寻答案。 什么是“美”? 唐代以丰腴为美,宋代以清瘦为美;不同文化中对肤色、体型、装饰的审美标准可以截然相反。 如果“爱美”是天生且统一的,为何标准会如此不同且不断变化? 这恰恰证明,我们所爱的“美”,是被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所规范和灌输的,而非天生的本能。 “爱美之心”听起来很平等,但现实中,它主要被用来规训特定群体。 为什么社会不热衷于讨论“自信的男孩最帅”?你很难从一个男孩口中听到“胖男孩也很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巧妙地将一种针对女性的社会规训,包装成了全人类共通的、中立的“天性”,从而掩盖了其背后的权力不平等。 这种说法,就像说“人都要吃饭”一样,看似绝对正确,但完全忽略了关键问题:有人满汉全席,有人食不果腹。 即使人们天生倾向于欣赏“美”,但这种将人“景化”、作为客体来“欣赏”的行为,本身就对吗? 当我们说“欣赏一幅画”、“欣赏一处风景”时,我们是将对象当作一个被动的、无声的客体。 如果把一个女性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去“欣赏”,无论用词多么美好,本质上都是在剥夺其主体性,将其物化。 被欣赏的“景”是不需要表达思想、展现能力的,它只需要“美”就够了。 然而,真正的尊重是“对话”而非“欣赏”。 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期待的是平等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能力的切磋,是“我与你”的关系。 而“欣赏”是“我与它”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审视。 将女性置于被欣赏的位置,等于默认了她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视觉或情感愉悦,而非作为一个对等的人进行互动。 我们真正该追求的,不是争取成为更被欣赏的“景”,而是彻底打破“欣赏者”与“被欣赏者”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审美 #批判性思维 #逻辑 #美 #主体性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6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55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1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3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0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