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6: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5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理平2周前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理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是道家经典中充满智慧和辩证哲理的论述。 其意思是:(若)舍弃所谓的圣贤智慧,百姓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利益;(若)舍弃人为的仁义说教,百姓自然回归孝顺慈爱;(若)舍弃机巧功利之心,盗贼便不复存在。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目睹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他认为当时社会倡导的“圣智”“仁义”“巧利”等观念,表面上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道德提升,但实际上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圣智”被一些人利用来谋取私利、欺骗民众;“仁义”在名利驱使下可能成为虚伪的幌子;“巧利”则刺激了人们的贪欲,导致盗窃等犯罪行为滋生。所以他主张回归到一种更自然、淳朴和无为的社会状态。 这“三绝”是老子对当时社会过度推崇“圣智”“仁义”“巧利”的批判。他认为,这些被标榜为文明支柱的价值,实则是扰乱自然本性的根源。老子主张回归朴素、无为的治理方式,通过“绝”(舍弃)人为的干预,让百姓恢复天然的淳朴与和谐。 老子身处春秋乱世,目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他批判儒家“仁义礼智”的教化(认为这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退步),主张回归“道”的本源——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他看来,社会的病态源于人为的刻意作为,唯有“舍弃”这些外在束缚,才能让百姓恢复纯真的本性。老子主张统治者少干预(“绝圣弃智”)、少标榜道德(“绝仁弃义”)、少激发贪欲(“绝巧弃利”),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 在老子那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事实上,老子是反精英、反圣人、反救世主的,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强加于民众,老子主张人人平等,个个自由,事实上所谓的皇帝、圣人、救世主从人格上说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他们与每个平民在人格上应当是一样平等的,然只要是人,就会有缺陷,就会有弱点,就会有偏差,就会有主观性,凭什么一定要把人类的有限的物质财富和无限精神财富被他们垄断和把持!因此老子提出了“三绝”,这里的“绝”字是“舍弃”的意思,几千年前的古人,居然有这样的境界。今日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