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黄藤:《先进》第二十三 孔子对颜回的担忧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段记载颇为有趣。当时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迟迟没有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见不到颜渊,心中十分担忧——他对这位学生非常重视,生怕颜渊因冒进而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甚至在争斗中遭遇不测。其他弟子都已到齐,唯独不见颜渊。过了许久,颜渊终于赶到。孔子不禁感叹道:“我真担心你是不是遭遇不测了!”而颜回则恭敬而坚定地回答:“您还健在,我怎敢轻易赴死?怎敢离开您呢?” 在这段看似简短直白的对话中,师生二人内心的情感流露得十分真切。我们既能感受到孔子对颜回的深切关怀,也能体会到颜回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爱与责任感。 反观当下,不少大、中、小学的年轻学生并不珍惜生命,遇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我承压了”“我受委屈了”“我不想活了”“我要离家出走”……他们心中不仅没有老师的位置,甚至也不顾及父母、家人和所有爱他们的人的感受。 每当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同情之余,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内心责任意识的缺失与自我中心的态度。除了由衷地怜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社会责任教育的缺位所致。我们应当教导学生:人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尽责,不能仅凭一己情绪,就理所当然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通过《论语》中这段对话,我们得以窥见儒家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并从中延伸思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联结与责任担当。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二十一。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评价他的学生颜回(即颜渊)时发出的感慨。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如下:字面释义“惜乎!”:真可惜啊!(感叹颜回早逝)“吾见其进也”:我只见他不断进步。“未见其止也”:从未见过他停滞不前。深层内涵对颜回的赞赏颜回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以勤勉好学、德行高尚著称。孔子强调颜回始终处于“进”的状态,即他在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上永不满足,持续精进。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儒家推崇的修身态度。对“止”的暗喻“未见其止”暗含两层意义:颜回生前从未停止进步;他的早逝(41岁离世)让孔子痛惜其学问境界本可更上一层,却因生命终结而被迫“止步”。孔子的教育理想孔子通过此言强调为学修德应如“逆水行舟”,唯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方能接近“仁”的境界。颜回正是这种理想的实践者。现代启示这句话常被引申为对终身学习精神的倡导。无论是学问还是事业,唯有保持“进而不止”的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颜回的早逝虽令人惋惜,但他展现的进取精神成为后世典范。延伸思考:在快节奏的当代,人们容易满足于阶段性成果而停滞不前。颜回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孔子家语》第三十八篇 《七十二弟子解》 颜回,鲁人,字子渊,年二十九而髮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之德行着名,孔子称其仁焉. 闵损,鲁人,字子骞,以德行着名,孔子称其孝焉. 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着名,有恶疾,孔子曰:「命也夫.」 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着名. 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着名.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有口才着名.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有才艺,以政事着名. 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着名. 言偃,鲁人,字子游,以文学着名. 卜商卫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已,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 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岁,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少居鲁,见知名于孔子之门,仕为武城宰. 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孔子大之. 樊须,鲁人,字子迟,少孔子四十六岁,弱仕于季氏. 有若,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岁.为人强识,好古道也. 公西赤,鲁人,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閑宾主之仪. 原宪,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岁.清净守节,贫而乐道,孔子为鲁司寇,原宪尝为孔子宰.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 #孔子 #儒家思想 #七十二弟子
00:00 / 18: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论语解读 孔子带学生登山的故事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还是接着夸奖颜回。孔子谈到颜回时说道:真是可惜啊,颜回他死了!我只看到他不断学习进步,从没见过他停下来。颜回由于好学,悟性高,不断进步,所以他的水平、境界也最高。每次孔门师生之间的问答,颜回的回答都是最漂亮、最令孔子满意的。有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学生登山,登鲁国北部的农山。登上山顶,孔子环望四周,天辽地阔,豪情壮志油然而生。于是对几个学生说:登高望远,于此致思,无所不至!大家谈谈各自的志向吧!子路率先发言:我愿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开疆拓土。孔子说:嗯,很勇敢!子贡接着发言:我愿奔走各国,陈说其间,推论利害,化解争端。孔子说:嗯,很善辩!颜回站在后面,一言不发。孔子问:回啊,你难道一点志向都没有吗?颜回说:文武之事他们两个都说过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孔子说:哎呀,各言所志嘛!来来来,你也说说!颜回说: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君主,宣扬五教,传播礼乐,使得家室和睦,民无争端,国无战乱,最好是子路的勇敢无所施,子贡的雄辩无所用。孔子听完,欣然而叹:有是哉,颜氏之子!真是太优秀了!#每天跟我学知识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1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5
《论语·雍也篇》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衷公问:“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他很好学,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从来不会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 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入深。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句话的警戒意味远大于叙述事实,不能够用来放松自己,原谅自己,甚至于放纵自己。力求不犯错,才是积极的态度。 万一犯错,必须深切反省,记取教训。不能够一错再错,以免形成坏习惯,而积重难返,很不容易改善。 不迁怒,十分重要。最好由浅而深,一层层要求自己。先记住,发怒是以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我们自己。别人犯错,应该由别人去承担后果。现在却由自己来承担别人的恶果,当然没有必要。 建议我们,要以不迁怒,不贰过为目标,从今天开始,不断要求自己,务必要确实做到。#论语遍地开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