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81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9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宇称不守恒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李政道与杨振宁于1956年提出,并由吴健雄通过钴60实验首次验证。 理论背景与提出 在1956年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称守恒是普遍成立的,即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但θ和τ两种介子的衰变方式不同(θ衰变为两个π介子,τ衰变为三个π介子),尽管它们的自旋、质量、寿命等性质完全相同,这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困惑。 李政道和杨振宁深入研究后大胆断言,τ和θ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下,它们的运动规律不同,即宇称不守恒 实验验证 吴健雄团队通过钴60的β衰变实验,在极低温(0.01K)环境下,观测到电子发射方向的不对称性,从而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实验中,两套互为镜像的钴60装置在不同自旋方向下,放射出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且电子放射方向不对称 物理意义与影响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对称性的基本观念,促使物理学界全面检验基本守恒定律,推动了弱作用理论的发展,并促进了电弱统一理论的建立。 这一发现不仅深刻影响了粒子物理,还推动了对电荷(C)、宇称(P)、时间(T)联合对称性的研究,为解释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现象提供了关键线索#名人 #物理#前沿知识派对 #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 #创作灵感#dou小助手 @DOU+上热门@DOU+小助手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杨振宁宇称不守恒理论 #粉丝一千万 杨振宁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简介: 宇称不守恒是粒子物理学中的一项重大发现,简单理解是指微观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其镜像运动并不对称。以下是通俗解释和关键要点: 1. 什么是宇称? 宇称(Parity)描述的是物理规律在“镜像变换”(即左右互换)下的对称性。例如,照镜子时,镜中世界与现实世界若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则称为“宇称守恒”。 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相互作用(如引力、电磁力)都满足宇称守恒,直到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2. 为什么说它“不守恒”? 实验验证:吴健雄通过钴-60原子核的β衰变实验发现,衰变产生的电子更倾向于朝特定方向发射(与原子核自旋方向相反),而镜像实验中的电子方向并未对称反转。这表明弱相互作用下,镜像世界的行为与现实世界不同。 通俗类比:假设两辆互为镜像的汽车,一辆用左脚踩油门,另一辆用右脚踩油门。若宇称守恒,两车应速度相同;但实验证明,弱相互作用下(如用β衰变点火),两车速度可能完全不同。 3. 科学意义 颠覆传统认知:此前宇称守恒被视为物理学的“金科玉律”,这一发现证明对称性并非普遍成立,推动了对称性破缺研究的兴起。 宇宙起源的启示:宇称不守恒可能解释了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现象。若正反物质完全对称,它们会湮灭殆尽;而对称性破缺使物质略占优势,最终形成星系和生命。 4. 适用范围 仅发生在弱相互作用中(如β衰变),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电磁、引力)仍满足宇称守恒。 总结 宇称不守恒揭示了自然界的“左右不对称性”,不仅改变了物理学对对称性的理解,还为宇宙演化和物质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一发现也让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杨振宁 杨老一路走好 - 科学研究贡献 -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实验检验方案,后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这一革命性观念打破了基本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僵局,他们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建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还深刻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 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1971年,杨振宁以知名科学家的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80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 - 推动中国教育科研发展 :1997年,杨振宁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该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他亲自募集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回到清华后,他以身垂范,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此外,他还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等。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8: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