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与孩子的情绪同在being with. 家长做多,错多? “亲子安全圈”这个课程里的一个核心概念——“Being With”。 中文翻译为 “同在”。当孩子感到难受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需要有人陪在身边。陪他们一起,去感受那些正在经历的微小的或者强烈的情绪,不用急着推开情绪、否定情绪或解决问题;父母只是安静地、温暖地,待在孩子身边。这样孩子会感受到:我不是孤单的,我最信任的人,此刻就在这里陪着我,直到我慢慢的准备好继续往前走。 孩子的大脑的前额叶,负责理性分析和情绪控制的那一部分,要等到二十多岁才真正发育成熟。女孩大约在23到25岁,男孩会晚一点,要到25到28岁左右。 因为调节情绪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孩子非常需要父母陪在身边,帮他们“接住情绪”,陪伴他们慢慢走出情绪的漩涡。这个过程,不需要催促,不评判对错,也不要急着给出解决方案。家长所要做的,只是温柔耐心地,与孩子的情绪“同在”。慢慢地,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也学会了情绪是可以分享的,从而建立起孩子内心真正的安全感。 如果家长总是推开或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会觉得:我的感受是错误的,不被接受的,我是失败的。以后再难过,孩子学会了默默承受,因为我找不到信任的人分享情绪。 家长与的孩子“同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港湾”,孩子会明白: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允许的,我始终是被爱着的。遇到困难、感到痛苦,也都是正常的,我还可以寻求帮助,也可以慢慢来。 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越是愿意陪伴孩子、与他们的情绪同在,孩子反而能越快走出情绪漩涡;相反,家长越是训斥、催促、否定或直接给解决方案,孩子困在情绪中的时间往往越长。 稳稳的温柔的持续的陪伴,在向孩子传递一个核心信息:“你此刻所有的感受,在我这里都是被允许的,都是安全的。 当父母不确定该怎么做时,也可以先和孩子的情绪同在。“同在”也适用于伴侣、朋友,甚至我们与自己情绪的相处,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也仅仅是这样一个被安静陪伴、被全然接纳的片刻。 “同在”不是让我们做完美父母,而是让孩子知道: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都愿意在此刻,与你一起,无条件的爱着你。 这一期先到这里。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做一个差不多父母。 #共情孩子 #无条件爱孩子 #陪伴孩子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