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这一段看小朋友养蚕,有的蚕已经结茧,有一些破茧而出变成飞蛾了。提起蚕,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脍炙人口,不过宋朝有位叫张俞的诗人,虽然存诗不多,却凭着一首《蚕妇》诗,在古典诗歌里占了一席之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朝词人秦观还写过一本农书叫《蚕书》,记录的就是养蚕和缫丝的技术经验。当然我在这里无意去探究蚕在中国农业历史里的印迹,我是感慨似乎城市里每个小朋友的童年都会养蚕。 养蚕只是一种带孩子认知自然的“方便法门”,水塘里的蝌蚪,春天盛开的花,花丛里的蝴蝶,叶子上的蜗牛......在这些哪怕是看到后给孩子的讲解中,他们都会收获很多。 在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大自然越来越远去的时代里,孩子们的欢乐不能仅仅建立在手机游戏与动画片,他(她)需要去接触自然,去认知和他(她)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与动物,有些通过阅读,有些亲自体验。 今日推荐的这本书是刘克襄的《野趣童年》,书的副标题就是“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接触自然界的鸟兽花草,都是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元素。在书中,刘克襄整理总结与小朋友一起观察自然的经验,娓娓道出他对自然的态度、感受自然的心情以及如何以互动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进入自然的技巧。 这本书比较适合自己轻阅读或者当做和孩子如何观察自然的小小教程。在陪孩子上学的路上,可以选择步行,这一路都是你教孩子认识自然的好机会,如果可以,带她去公园里、田野里、山林里,去让她自己记录下她看到的动植物。明年我也会试着让孩子多一些观察别的熟悉的昆虫的新体验,当然一切看她的愿意,也许她更喜欢花花草草呢?不管怎样,你要明白,你的举动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本书里有一章叫“数学天才如是说”,讲了数学天才理查费曼在自传里写到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和父亲在野外,父亲教他动植物知识。理查说重要的不是认识了哪些动植物的名字,而是和父亲对话的过程,父亲教会了他该如何思考和理解这种种的生态行为。这种思考与解释,对他一生的教育帮助很大。 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与孩子一起观察自然的活动,会塑造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探索的人。而且,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里,生命一定会不断地遭受挫折。你可以咏歌作画,聆听音乐或外出旅行,但无所不在的自然,却是最好最实惠的安慰剂。”#养蚕 #野趣童年 #接触大自然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5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