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论语遍地开花 #国学文化传播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读论语,增智慧,养浩然正气,读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文化。 《论语》雍也篇6.23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今译】孔子说:“酒杯不像酒杯的样子,怎能称它为酒杯呢?怎能称它为酒杯呢?” 【主旨】孔子感叹,很多名存实亡的事物。 【引述】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篇》)。名的背后,有一个实质,表示它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名实相符,才叫做正名。 看到或听到名字,要能够从中认识真实的人,事,物,才是名实相符。若是徒有酒杯的名,却看不见酒杯的实,那就是虚有其名,令人不敢也不愿意相信。孔子当时,发现许多名不副实,或者名存实亡的事物,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叹! 【生活智慧】(一)我们常说名正言顺,便是要求名实相符,表里一致。可惜现实社会,经常出现名不副实的人,事,物,令人烦恼不已。因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人人不安,社会难以和谐。 (二)正名要由自己做起,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一个人。不幸的是,我们放眼看去,太多的人,简直人不像人。无论衣,食,住,行,愈看愈不像人的样子,如何是好? (三)最好的办法,便是反省自己,把不像人的地方,逐一列举出来。然后下定决心,一项一项修改过来。等到有一天,自己这个人获得正名,那就是修身有成了。 【建议】为什么人不像人?是他们自己放弃做人的权利,还是不知不觉,走上这一条歪路?赶紧端正自己,使自己恢复人的样子,才是修身的基本功夫。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2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古文观止》打卡Day134|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读《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如见韩愈立于长安城外,面对友人“赴河北谋仕”的选择,既怀“寒士失路”的惋惜,又藏“忧其从逆”的隐忧——字里行间是对友人“有才难施”的共情,对“藩镇割据”的警惕,更有“盼其归唐”的隐晦期许,道尽中唐文人“惜才却畏乱”的复杂立场与深沉家国心。 ✅ 开篇破题:以“时弊”引缘由 文章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笔,既点出河北之地的人文底色,为董邵南“往游”铺垫背景,又暗扣“感慨悲歌”的深意——既是赞燕赵风骨,也是隐指此地因藩镇割据,多有失意而依附者。不直接言“劝阻”,却以“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点明友人赴河北的无奈,开篇便将“士穷、地殊、意难明”的张力拉满,避了送别文的直白说教感。 ✅ 中间转折:以“双意”藏隐忧 文中先顺承友人选择,言“董生勉乎哉”,似是鼓励其在河北得遇知音;转而却话锋一转,借“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暗提警示——既承认河北曾有“仁义之行”,又暗示如今因藩镇割据,风俗恐已变,劝友人勿被环境同化。再以“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的嘱托,寄寓“盼其念先贤忠唐之志,勿从藩镇”的深意。没有强硬阻拦,却在“鼓励”与“警示”的交织中,把“惜才又忧乱”的矛盾心境说透,尽显委婉与深沉。 ✅ 结尾点旨:以“归期”表期许 文末韩愈直言“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将前文隐晦的担忧落到明处,既点明“赴河北非长久之计,归朝仕唐才是正途”的核心观点,又为友人留足台阶——不说“不可往”,而说“可归矣”。既回应了“送别”的题旨,又暗含“盼友人认清时局,早日归唐”的期许,结尾的劝勉虽立场鲜明,却因前文“共情”的铺垫,不显生硬,只剩恳切。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