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毒蛇,以下是其简介: 基本信息 • 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 英文名:Many - banded krait。 • 分布: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以及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形态特征 • 身体细长,全长1米左右,最长可达1.8米。 • 体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白色环纹较窄,黑色环纹较宽,腹部白色。 • 头部椭圆形,与颈部区分不明显,瞳孔圆形,毒牙为前沟牙。 生活习性 • 喜欢栖息在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处,常见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地。 • 夜行性动物,白天多潜伏在洞穴、石缝或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主要以鱼、蛙、蛇、鼠等为食。 毒性特点 • 银环蛇是中国毒性最强的毒蛇之一,其毒液为神经毒素。 • 被咬伤后,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仅有轻微麻痒或感觉减退,但数小时后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保护级别 •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银环蛇通过其前端的毒牙进行咬伤。它通常会悄悄接近猎物或在受到威胁时发动攻击,迅速将头部向前伸出,用毒牙咬住目标,然后通过肌肉收缩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由于银环蛇的毒牙较短,它可能需要短暂地咬紧或咀嚼来确保毒液充分注入。其攻击动作迅速且隐蔽,被攻击者往往难以察觉,这也增加了被咬的风险。被银环蛇咬伤后,处理伤口的方法如下: 1. 绑扎伤口:在伤口近心端(离心脏近的一端)5 - 10厘米处,用止血带、普通绑带或鞋带等进行绑扎,以减缓毒液扩散。每20 - 30分钟要放松1 - 2分钟,避免肢体因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2. 清理伤口:用大量清水、生理盐水或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和去除伤口表面残留的毒液。 3. 不要切开或吮吸伤口:不建议自行切开伤口或用嘴吮吸,以免造成二次损伤或使施救者中毒。 4. 及时就医:处理完伤口后,应立即前往医院,最好在咬伤后2 - 4小时内到达。就医途中注意保持伤口低位,避免剧烈运动。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情况注射抗银环蛇毒血清,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呼吸支持、防止感染等。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4
00:00 / 1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80
银环蛇简介 银环蛇(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英文名“Many-banded krait”,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剧毒蛇类,也是亚洲地区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东南亚等地,常栖息于靠近水源的农田、湿地、草丛及石缝间。 形态与习性特色 银环蛇身体具有典型辨识度,体表由黑白相间的横纹环绕全身,黑色横纹较宽,白色横纹较窄,头部呈椭圆形,与颈部区分不明显 ,体长通常在1米至1.8米左右。它们生性较为胆小,多在夜间活动,以鱼类、蛙类、鼠类及其他蛇类为食,白天则隐匿于阴暗潮湿之处。 攻击与咬伤特征 银环蛇的毒牙短小且位于口腔前部,咬人时会采取“噬咬并短暂咀嚼”的方式,注入神经性毒液。其毒液毒性强烈,被咬后伤口初期症状轻微,无明显疼痛、红肿或出血少,常被伤者忽视。然而,这正是银环蛇咬伤的危险之处,潜伏期过后,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迅速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 咬伤应急处理 一旦被银环蛇咬伤,必须争分夺秒进行科学处理: 1. 保持冷静: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奔跑,防止毒素快速扩散。 2. 去除束缚物:迅速取下戒指、手表、手镯等饰品,防止肢体肿胀后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3. 标记与记录:用清水冲洗伤口,简单清除表面毒液,但切勿挤压伤口,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同时,记录咬伤时间、症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紧急送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最快速度前往有抗蛇毒血清储备的医院。途中密切关注伤者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维持生命。 银环蛇咬伤发病急、致死率高,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野外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护,远离银环蛇栖息地。若不幸遭遇咬伤,及时、科学的处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银环蛇#银环蛇咬伤 #银环蛇应急处理#银环蛇到底什么样的#银环蛇出没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0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1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07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64
无敌勇2月前
偶遇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巢穴 #过山峰 #小金乡 在神秘的爬行世界里,眼镜王蛇是自带“王者气场”的存在。它并非眼镜蛇属,却比多数眼镜蛇更令人敬畏,是世界上最大的剧毒蛇类之一,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5米,粗壮的身躯在草丛中游走时,宛如移动的“致命风景线”。 不同于普通蛇类的隐蔽,眼镜王蛇性格更为凶猛,领地意识极强。当感到威胁时,它会竖起近1/3的身体,颈部肋骨扩张成扁平的“围领”,露出清晰的黑白环纹,同时发出“嘶嘶”的警告声,那气势仿佛在宣告“此地禁入”。 它的毒液是致命武器,主要成分为神经毒素,一次排毒量足以放倒一头大象。被咬伤后,猎物会迅速出现呼吸麻痹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但有趣的是,眼镜王蛇的食谱相当“专一”——它尤其爱吃其他蛇类,无论是无毒蛇还是毒蛇,都可能成为它的盘中餐,因此也被称为“蛇类煞星”。 繁殖期的眼镜王蛇更显特别。雌蛇会用落叶和枯枝筑成直径约1米的“育儿巢”,将卵产在其中后,会像鸟类一样守护在旁,直到幼蛇即将孵化才离开。这种罕见的育幼行为,为它凶悍的形象增添了一丝温情。 尽管眼镜王蛇令人畏惧,但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控制着其他蛇类的数量。如今,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它的生存也面临挑战。远远观察这份野性的力量,或许才是对它最好的尊重——毕竟,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1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7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