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正在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与行动 用过AI,你一定听到过“智能体”这个词。我们熟悉的DeepSeek、ChatGPT、豆包等等是智能体吗? 简单来说,智能体(Agent)就是能自己观察环境、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智能系统。 它的工作过程就像人类的思考流程: 先感知外界 → 再思考决策 → 然后执行行动。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就是一个小小的智能体。 它用传感器“看”地面,用算法“大脑”判断哪里该扫,再驱动轮子去行动。 这整个“看 → 想 → 做”的过程,就是智能体的核心逻辑。 那我们常用的ChatGPT、DeepSeek、豆包呢? 它们更像是智能体的大脑——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回答问题、写作文、编程序。 但是它们还不能“看见”现实世界,也不会“动手”去完成任务。 如果把它们接入摄像头、网页、机械臂等外部工具, 让它们能收集信息、执行操作,那它们就会变成一个完整的AI智能体。 比如,一个“教育智能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自动出题、讲解; 一个“企业智能体”可以帮员工处理邮件、生成报告; 而一个“家居智能体”,则能自动调节灯光、控制家电、提醒你喝水。 未来,智能体会越来越像我们的“数字分身”—— 它了解你的习惯,帮你完成任务,甚至能陪你一起学习和创造。 目前,AI智能体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它们就像AI从“新生儿”一步步成长为“成熟大脑”的过程。 第一种,叫做简单反射型智能体。 它就像条件反射,只根据眼前的信息做出反应。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完全不会思考,只是执行。 第二种,是基于模型的智能体。 它开始有了“记忆”,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测现在的情况。 就像扫地机器人记得哪里已经打扫过,哪里还没清理。 第三种,叫目标驱动型智能体。 它不仅会反应,还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有了目标,它就会规划行动路径——比如自动导航规划路线。 第四种,是效用驱动型智能体。 它不光追求“能完成”,还追求“做得更好”。 比如外卖平台的调度系统,会在速度、成本和距离之间权衡最优方案。 最后一种,也是最聪明的——学习型智能体。 它能从经验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 #AI智绘教室 #智慧教室 #AI通识课 #智能体 #中小学教育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5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5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