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彭桓武受聘于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师从于著名物理学家、波动力学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薛定谔教授,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在研究工作中,他和海特勒、 汉密特两位学者合作进行了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推动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发展,第一次科学地把握和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他们以介子的HHP理论(P为彭桓武的英文缩写)而闻名于国际物理界,这个理论成为研究介子和宇宙线实验的物理学家们经常引用的对象。 1943年8月,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做卡内基研究员和导师玻恩进行了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1945年,他以《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及辐射反作用的严格论述》这篇论文又获得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是爱丁堡大学首个获得双料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47年,他前往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教授在薛定谔任所长的理论物理所,继续从事场论中生成函数方法表示场的波函数的研究,并开展实验室中介子的人工产生实验等工作。 由于出色的工作和令人瞩目的地位,他被誉为“第一个在英国取得物理学教授职称的中国人”;1948年已经回国的彭桓武仍然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花开花落几春秋同,彭桓武在异国他乡潜心攻读,在固体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他获得了令英国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工资待遇。 1946年夏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第一次基本粒子科学大会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彭桓武以其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被邀请出席大会。 他的地位和名望是许多学者求之不得的,可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多灾多难的祖国,1947年春,彭桓武先后收到“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和云南大学教授的三张聘书,他决定应聘云南大学(回报1935年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收留),并代表云南大学到比利时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巴黎巧遇清华校友前“钱三强”,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相互倾吐了要用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让祖国借助原子时代的科学技术强盛起来!” 1947年底,彭桓武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在云南大学任教的他开设物性性论、高等电磁学、量子力学三门课,并帮助云南大学开创并完善了“放射化学专业”,将国际前沿的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们。 #缅怀#历史 #精彩片段 #两弹元勋#支持抖音传播正能量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8: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1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