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8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wangjz2周前
《汉宫秋月》简介 《汉宫秋月》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以“汉宫”“秋月”为核心意象,通过音乐演绎古代宫女的幽怨与寂寥,成为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借景抒情”的经典范例。 1. 基本概况:起源与流传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最早见于1916年沈肇州编纂的《瀛洲古调》。近代以来,通过民间艺人的改编与移植,衍生出二胡、古筝、江南丝竹等多种演奏形式,其中二胡曲与古筝曲最为普及。不同版本的谱本虽旋律框架一致,但通过演奏技法的差异塑造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 2. 核心主题:宫女的幽怨与生命的无奈 乐曲的核心情感是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深层传递的是她们在深宫中“不得见御”的孤寂、“年华虚度”的怅惘,以及对爱情与自由的强烈渴望。这种情绪并非具体指向某一历史人物,而是封建宫廷制度下女性集体命运的艺术浓缩——她们虽身处华丽宫苑,却如同“笼中鸟”,只能在秋月下独自咀嚼无尽的凄凉。 3. 主要演奏形式与艺术特色 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改编自粤胡曲《三潭印月》,以“慢速、细腻、顿挫”为特色。演奏时采用“一弓多音”“短促休止”“小三度绰注”等技法,旋律时断时续,如泣如诉,将宫女的哀怨情绪层层递进,最终以“无奈长叹”收尾,极具感染力。 古筝曲:属于山东筝派的代表性作品,运用“吟、滑、按、双托”等传统技巧,旋律婉转凄美。开篇以“花指”模拟宫女的长叹,中段通过“双托音”强化幽怨情绪,结尾回归平静,仿佛宫女在秋月下渐渐平复,却仍难掩内心的怅然。 其他形式:江南丝竹版采用“乙字调”(A宫)降低大二度定弦,风格抒情委婉;琵琶曲《陈隋》(又称《汉宫秋月》)则以“推、拉、吟、揉”等技巧,突出“清怨抑郁”的氛围,不同版本均围绕核心主题进行艺术再创造。 4. 文化关联:从杂剧到音乐的意象延伸 《汉宫秋月》的意象与元末杂剧《汉宫秋》(马致远作)密切相关,该剧以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为原型,讲述其“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悲怨,强化了“汉宫”与“秋月”的文化符号意义。此外,历史上王昭君、许平君等汉宫女性的故事(如许平君《汉宫词》“停针线绕回廊愁怀难遣”),也为乐曲增添了具体的情感依托,使“宫女怨”成为更具象的文化记忆。
00:00 / 05: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