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 痛惜!#中科院院士周国治先生逝世 ,享年88岁 2025年10月21日,#周国治 先生治丧委员会正式发布讣告:著名冶金材料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周国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10月20日13时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88岁。 先生1937年3月生于广东潮阳,1960年7月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後,以优异表现提前留校任职于理化系。1978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82年学成归国后深耕学术与教育领域。1984年,他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评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他还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海外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兼任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兼职教授,以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等职务。 毕生耕耘中,周国治先生专注于冶金材料物理化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计算、氧离子迁移理论及应用、微小颗粒材料物理化学行为等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其科研成果被国内外学界以“周模型”“周方法”命名,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个体系。截至目前,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0余项,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7年,他荣获魏寿昆冶金奖(金奖),同年被日本铁钢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如今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校教育一线,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冶金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国治先生秉持严谨治学的治学态度,兼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以甘为人梯的育人情怀诠释着崇高的科学精神,深受学界同仁的敬仰与爱戴。他的逝世,是我国冶金学界、教育界及北京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令人痛惜不已!我们谨向先生致以最沉痛的悼念,深切缅怀这位学界泰斗! 据悉,周国治先生的骨灰将运回国内安葬,追思会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将另行通知。 数据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官方通报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思想,二人因此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7年,杨振宁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被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同时,他还心系祖国,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 #中国科学界的灯塔#感动中国 深切缅怀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1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74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5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8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