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创作灵感 成语故事之2:一窍不通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末期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书中记载:“(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商朝末年,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道,穷奢极欲,残害忠良。 他的叔父比干是一位非常贤德、忠诚正直的大臣。比干看到纣王沉迷酒色、残害百姓、滥杀无辜,国家危在旦夕,心中无比忧虑和痛苦。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恳求纣王改邪归正,以国家社稷为重。 然而,昏庸残暴的纣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比干的忠言感到极度厌恶和愤怒。有一次,比干又一次强谏,言辞激烈。纣王勃然大怒,恶狠狠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古人认为心有七窍)。都说比干你是圣人,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真有七个孔!” 于是,纣王下令将比干剖腹挖心。 后来,孔子听闻了这件事,非常感慨地说道:“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纣王的心窍有一窍是通达(明白事理)的,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了。” 孔子的话极其精炼而深刻地指出了纣王的本质:他的心窍完全堵塞,一窍不通。这里的“窍”指心窍,引申为人的心智、理解力、见识。 “一窍不通” 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化而来。比喻一个人非常愚笨糊涂,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懂,完全不明事理。形容人在某方面毫无知识或理解能力。核心点:强调心智的完全闭塞、不通情理、愚昧无知。 #美的空调专卖店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永矢弗谖:《诗经》中的初心誓言。“永矢弗谖”这一成语,源自先秦诗歌总集《诗经·卫风·考槃》,原句为“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意为立下誓言,永远不会遗忘,是古人对初心与信念的郑重坚守。《考槃》一诗被后世誉为“隐逸诗之祖”,描绘了一位贤人避世隐居的生活图景。诗中的“硕人”在山涧间筑屋而居,远离朝堂纷争与尘世喧嚣。白日与自然相伴,夜晚独眠独醒,即便无人倾诉,也常自言自语与内心对话。这份独处并非孤寂,而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末句“永矢弗谖”便是他对自我的郑重承诺——誓不忘记隐居的初心,不被外界诱惑动摇[__LINK_ICON]。关于此诗的背景,历代有不同解读。《毛诗序》认为是讽刺卫庄公不重用贤人,致使贤者退隐山林;朱熹则直接将其视为对隐士的赞美,赞其在清贫中保持心境宽阔。无论何种解读,“永矢弗谖”所承载的“坚守”内核始终清晰。这一成语后来超越了隐逸语境,成为表达坚定铭记的庄重词汇。清代曾国藩以“一息尚存,永矢弗谖”明志,明代杨士奇则将其与“孝与忠”等大节相连。如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的铭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更赋予它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沉重意义。从《诗经》隐士的自我誓言,到后世对家国大义的铭记,“永矢弗谖”早已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符号,提醒人们对重要的信念、承诺与教训,始终保持矢志不渝的坚守。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